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1921年列宁在反思中指出:“我们知道,看到,说过:需要向“德国人”“学习”,需要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这项工作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此时,列宁
A.逐步认识到“左”倾的错误B.认同德国电气时的代科技创新
C.捍卫马克思的经济模式设想D.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2 . 20世纪20年代,苏联“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商品)广告已是琳琅满目”。但到30年代中期,报刊商业广告日渐减少,80%以上是科研、招生、招聘、影剧等广告。这一变化反映出苏联
A.外部经济环境严重恶化B.新经济政策尚需完善
C.战时经济建设成就斐然D.经济体制出现变化
3 . 1922年7月,俄共(布)中央东南局书记米高扬未经莫斯科同意就在归他管辖的地区征收25%的公民税;8月,诺夫哥罗德省农村九成的粮食还没收获,就提前按每亩20俄镑征粮,算作粮食税;特维尔省在粮食税之外额外征收1普特粮食,用作地方开支。这反映了苏俄
A.扩大了粮食税征收的范围B.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敌对
C.工农联盟政权得到了巩固D.新经济政策存在负面效应
4 . 1919年莫斯科-喀山铁路段有两列军车因机车故障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都盼着尽早到前线去。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由此可知当时苏俄
A.经济政策亟需改变B.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
C.支援前线是普遍的义务D.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5 . 有学者说:“‘新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宽松显而易见,但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使用权,并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外贸、重工业和运输业。”这反映出苏(俄)联
A.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建立B.进行了经济政策的根本调整
C.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趋势D.恢复了资本主义的市场模式
2021-02-20更新 | 298次组卷 | 5卷引用:【新东方】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一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

——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史论结合)
7 . 1922年4月,列宁在《政论家短评》中指出:“苏维埃俄国要与世界上‘一此比较先进的,比我们富庶千百倍,在军事上强大千百倍的国家'并存。”此后,苏俄(联)
A.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B.采取“优先发展工业”的方针
C.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D.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
8 . 列宁提出∶“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最大的退却。”这一退却
A.缘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D.为苏联模式奠定了基础
9 . 20世纪20年代,苏联为了扩大在农村的政治影响,创新性地运用了宣传画的手段。由艺术家创作的新型工人和农民形象的宣传画进入到每一个村庄,以新的偶像替代了过去农村常见的宗教偶像。这表明
A.宣传画形式适合农民认知特点B.宣传画是苏联主要的宣传手段
C.新经济政策在农村的影响扩大D.工农苏维埃政权由此得以确立
10 . 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A.反映十月革命推动经济发展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生机
C.真实呈现斯大林模式的成效D.说明广告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