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1 . 杰里米里大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写道(概括):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学校成了企业的一个缩影。单一校舍逐步让位于大型集中的学校,测验是标准化的,要根据时间和效率来评估,学生被告知交换信息是要被惩罚的欺骗行为。只有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时,这种教育模式才能被改变。据此推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表现为(     
A.集中型、合作化B.集中型、标准化
C.分散型、合作化D.分散型、标准化
2023-07-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这种境地,但措施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有的没有进行改革,经济困难日益严重。这一状况(       
A.适应了体制改革浪潮B.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C.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D.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6年,沙皇俄国在持续三年多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遇惨败之后,希望把普鲁士作为盟友以联合打击奥地利。作为普鲁士在德意志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奥地利在1859年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实力被削弱。英国始终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希望各国相互制约,不希望欧洲列强中的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因此英国想利用普鲁士牢牢牵制住法国。法国则希望德意志境内两大邦,普鲁士和奥地利内部相争,自己不费力气获取渔翁之利。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充分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最后通过发动三次对外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已无力继续进行激烈对抗,冷战局势明显缓和。苏、美、英、法由长期以来反对两德重新统一,转变为默许和支持,德国统一被重新提上日程。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1986年12月31日的新年文告中特别强调德国要重新统一,他反复强调,联邦德国在统一问题上坚定不移,并制定和实施了强有力的统一政策。在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磋商后,1990年联邦德国合并民主德国,德国最终完成统一。1990年再度统一的德国不仅在政治上是欧洲的大国,而且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统一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两个德国合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动摇了二战后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雅尔塔格局,宣告欧洲新时代、世界新格局的到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斯文《德国历史上两次统一的政治经济原因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1871年和1990年实现统一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0年德国统一的影响。
2023-07-2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0——1970年,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出观的两次经济衰退程度很轻,之后又形成了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A.自由放任的政策B.福利国家规模缩小
C.国家的宏观调控D.社会结构多层次化
2023-07-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们以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不断扩大的殖民地而居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当时国际关系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然而1914年,当欧洲国家卷入一战时,“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正在丧失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家地位。战争也使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仅兵员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人。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欧洲各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这令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就实力而言是不对称的,如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双方沿着意识形态的边界,在国际秩序观、制度观、文明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难以重构全球文明共识。两极格局下,并非所有国家都参与到两大集团的对抗与竞争中,相反不少国家独立于两大联盟集团之外,并对两极格局多少起到了牵制与限制作用。

——摘编自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等

材料三   冷战结束,西方世界的共同敌人消失,欧洲意识增强,使得经过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与苏东体系的对抗中逐渐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体西方出现了“松散的”局面。美国认为由其领导的“单极时刻”已经到来,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而欧洲则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的出现,使欧盟长期以来力图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在形式上已实现。

——摘编自俞金尧《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改变欧洲中心格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6 . 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找破解危机的出路。如表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体现的总体特征是(     
措施一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措施二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措施三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的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措施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
A.高度集中B.国家干预为核心C.自由放任D.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7 . 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 1917 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A.历史研究要多元化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D.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2023-07-13更新 | 170次组卷 | 18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为企业劳动者、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制定了《国民健康保险法》,但到1947年,全国医疗保障的就诊率仅为30%左右。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此时的日本(     
A.经济局面破败萧条B.全力准备发动侵略战争
C.医疗机构不断倒闭D.国家福利制度存在弊端
2023-07-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殖民主义制度的出现到殖民主义体系的最终形成,其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过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欧洲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热衷于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为了协调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利益之争,1884年11月15日—1885年2月26日,英、法、德、比、俄等15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就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活动,通过了一个颇为有名的“有效占领”原则。柏林会议的召开和有效占领原则的制定“标志着欧洲在非洲的扩张从此有了国际法”。在此基础之上,各个彼此分割的殖民地最终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体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与外缘这一构架为基本内容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摘编自高岱《论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在这一进程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老殖民主义政策演变为新殖民主义政策。“新殖民主义不进行直接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隐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达到控制、干涉与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目的”。“新殖民主义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采取赤裸裸的武装入侵的手段。”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转变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三个经济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殖民主义体系最终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和新殖民主义的影响。
10 . 20世纪50年代初,赫鲁晓夫在莫斯科近郊的奥哥辽沃村集体农庄进行了农业改革尝试和作物改良实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赫鲁晓夫掌握苏共最高权力后,便热衷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己的经验。赫鲁晓夫的做法(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
C.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桎梏D.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023-07-03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