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宁夏灵武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联为一体曾便利了此种商业交往。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土耳其人并非有意损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

国家行业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11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期英国就业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农业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顺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对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工1954年,国家征收粮食309.8亿斤,收购569.73亿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98%,粮食库存量增加了51%,有效缓解了糠食问题°同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粮食增产信贷法令”,发放信贷120亿美元。在消除贸易壁垒的历史趋势下,美国大幅降低棉食出口税,实行国家补贴以刺激农业生产。到1957年,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72%,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据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粮食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2023-01-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概况

第一次15401620年间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有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天文学家布鲁诺等,他们都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意大利成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
第二次1660年至1750年,英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这时英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占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的40%以上
第三次第三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760年至1840年之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科学发明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40%以上。这一切足以说明,法国已完全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第四次第四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8401910年之间。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美、法、英、德四国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数目分别是:美国33项、法国75项、英国106项、德国209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加速了德国产业革命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强国。这些标志着德国在科学尖端领域已全面地超过了英法
第五次第五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10年之后。1945年美国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46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也上了天,使美国科学技术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摘编自张文彦等主编《自然科学大事典》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并结合相关世界近现代知识予以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

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
农业195012.223.2
19902.85.1
工业195034.742.2
199025.840.5
服务业195048.932.4
199071.454.4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材料二   工业劳动者年末人数(单位:万人)

年份公有制职工数量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合计
19525333603531246
1956105183161375
1978425637505009
1979443768975340
19804674109165600
198452333810346338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和联邦德国相比较,中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有何不同。并分析从1952—1984年我国工业劳动者人数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孩虫”、“毋麛”“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衡”,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