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科技与人类社会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

材料二   如果你们想使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1931年爱因斯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演讲

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比较培根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科技的认识,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运用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史实,简评爱因斯坦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期的英国国内矛盾突出,民生问题此起彼伏;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仅使这一情况加剧,也使传统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以“福利国家”来对抗纳粹的“战争国家”,催生了《贝弗里奇报告》。战后英国随之掀起了一个实践“贝弗里奇计划”的高潮。成立于1900年并致力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获胜,组建了工党政府,并相继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儿童法》《住房法》等社会保障法律,英国逐步被建成为现代的福利国家。

——摘编自孙涛《福利国家建立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1972~1973 年度与1981~1983 年度英国福利支出比较表 单位:百万英镑

年度

项目
教育国民卫生服务住房国民困难补助家庭补助保险金
1972~197338.5028.0017.006.814.2136.80
1981~1982138.02144.0152.0149.1036.67206.01

税收与福利支出对收入的影响表:(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每月收入5080100130
儿童津贴13.0013.0013.0013.00
家庭津贴22.5517.6013.898.29
家庭收入补助22.507.5000
家庭免费早餐5.005.0000
纳税0-7.88-13.88-19.88
国民保险-4.50-7.20-9.00-10.80
实际收入108.55108.00104.01110.61

材料三:由于失业津贴较高,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救助,英国许多失业者不愿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甚至出现一批从来没有工作过的成年人,其数量高达100万,他们多在街头游荡,无事生非。另外,由于福利支出所需资金最终是由就业者来承担的,这就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因而企业主努力采用各种手段裁减人员,或者将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三摘编自刘章才《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的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建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特征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你有何收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列为一项国家制度。1952年,《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散居的少数民族同胞一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得到较好的保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要“关心少数民族人民在生活和发展中的特殊需求,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疾苦”。

——摘编自郭夏坤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黑人开展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的颁布使得种族隔离制被废除。受此影响,政府制定了“肯定性行动”政策及相关法令,以期消除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允诺将致力于解决长期忽视印第安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痼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印第安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另外,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 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 10.0%。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对于少数族裔权利的承认与保护,强调不同族裔文化的独特性与平等性,反对排斥和压制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念,使得美国马赛克社会的色彩更加丰富,那么千万不要以为马赛克的主色调已经改变,它仍然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

——摘编自雷振扬等《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二战以后美国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国、二战以后美国民族政策制定的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
6 . 阐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斯密坚定地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击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度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5—1936年)及其他著作中认为:投资对利率变动与未来收益的预期反应灵敏,是捷定经济活动水平的动态因素。这就表明政府采取谨慎而适当的行动是能够恢复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改变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府就能直接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通过金融倾向政策以控制利率,政府就间接影响投资的水平。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凯恩斯经济学》

材料三   新的形势已经向传统的经济学派如凯恩斯主义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批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应运而生。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制度主义是纷繁复杂的诸多经济流派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派别。所谓供给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是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鳊《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亚当·斯密经济思想及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相比有什么不同?分析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实质及这种经济思想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材料三概括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之处。
2024-03-17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测试(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 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 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 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增长率

工业产值
增长率
农业产值
增长率
投资额
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89

1.8%

2.6%

0.5%

0.3%

2.0%

1990

-4%

-1.2%

-2.3%

-19%

-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挽回英国经济衰落的颓势,重新振兴英国经济,她提出必须走“不同的道路”。她一反传统的对凯恩斯主义的崇拜,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从而引起了经济政策本身的重大变化。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把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紧缩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由1979年的13.6%下降到1983年的5.1%;另一方面则是失业率的上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1983年年中以后,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松动,采取减税、增加公共开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1988年通货膨胀又开始抬头,英国政府不得不又采取紧缩的政策。英国1982—1989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并且增长速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仅次于日本,通货膨胀率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财政也出现了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表为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年份/年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增长速度/%

收入

总收入

国内收入

总支出

1984

1501.86

1546.40

-44.54

20.2

21.1

19.6

1985

1866.40

1844.78

21.62

24.3

25.2

19.3

1986

2260.26

2330.81

-70.55

7.9

5.8

12.4

1987

2368.90

2448.49

-79.59

4.8

3.6

5.0

1988

2628.02

2706.57

-78.55

10.9

10.0

10.5

1989

2947.87

3040.20

-92.33

12.2

12.6

12.3

1990

3312.55

3452.20

-139.65

12.4

11.8

13.6

——摘编自《中国财政年鉴(199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根据健康与社会保障大臣福勒的建议,撒切尔政府于1985年着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首先,政府直接降低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以达到明显降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目的。其次,对英国社会保障的一些惯例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合理。第三,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进一步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撒切尔夫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二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末期的英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编自丁建定《论撒切尔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撒切尔政府社会保障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撒切尔政府社会保障改革的影响
2024-02-2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59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工业设备、交通器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幅度增加。1959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9.3亿元,比1950年增长2.6倍。十年来,我国与9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同其中29国签订政府间贸易条约和协定。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恢复时期占64%,一五计划期间为78%,1959年达76%。1958年我国对亚非国家(地区)贸易总额达7.2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1倍。按1955年中埃双方协定,我国用6万吨钢材交换埃及1.5万吨棉花。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总额1957年达4.5亿美元,1958年达7.3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9倍。

——摘编自苏星、杨秋宝《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19501957年,法国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外贸开始拓展并初具规模。19591979年间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率为8.3%,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8%。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10.6%上升到1979年的17.9%。如表为其外贸国别方向。

贸易国共同市场九国西德美国日本东欧原法郎区国家石油输出国
项目ababababababab
195821.922.211.710.410.25.80.170.33.12.827.537.5
19735556.72319.58.44.71.41.22.73.63.55.1
197749.450.318.517.16.95.720.73.14.53.55.2
197950.151.41816.87.64.81.90.915.17.1

注:(a:占进口总值的%,b:占出口总值的%)

——摘编自邓力平《战后法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1959年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1979年法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并简析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对外贸易对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