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国防支出邮政支出教育支出公路等支出卫生和福
利支出
行政和利
息支出
192717.420.10.52.61.258.1
193219.218.60.65.61.257.6
193610.28.23.68.85.863.4
194015.88.03.47.97.157.7
195041.05
0
5.51.112.733.9
196050.33.81.13.116.124.9
197040.53.81.92
4
24.824.4

——【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

(1)指出美国国防开支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成因。
(2)有人认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美国社会发展是喜忧各半。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2024-06-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近现代历史上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呈现出周期性转移,这一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他主张用科技成果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当某个国家在某时期内产生的重要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就可以认为这个国家是当时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按照这一统计,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依次是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

一般认为,汤浅现象的产生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的激荡、社会的变革、新学科的产生、科学人才的流动等。

——改编自刘钒《“汤浅现象”内涵解析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预测下一个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并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围绕“科技创新与国际格局”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 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 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 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增长率

工业产值
增长率
农业产值
增长率
投资额
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89

1.8%

2.6%

0.5%

0.3%

2.0%

1990

-4%

-1.2%

-2.3%

-19%

-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鸠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22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会议,签订了《牙买加协议》,协议规定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债务清算不再使用黄金,由此牙买加体系确立。《牙买加协议》签订之后,有的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有的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制,成员国的汇率主要服务于国内政策需要,调节汇率与国际收支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仍是最重要的,但马克、日元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各成员国有了更多选择,储备量也明显增加。

材料二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同,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各国在汇率方面各行其是,以致汇率变动剧烈,1994年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和欧盟占有46%的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只占有39%。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完全取决于美国自身需要,而不考虑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常受美元汇率波动之苦。国际游资几乎不受金融机构监管,四处投机,冲击了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飞《牙买加体系缺陷及其改革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牙买加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牙买加体系的缺陷,并对其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议。
8 . 【知识生产与知识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 世纪,在个别王室成员和贵族的私人庇护下,英国有识之士开始质疑教会垄断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体系,研究文学、艺术和历史等世俗学问,以业余或兼职方式传播“新学”。16世纪,英国教区牧师收入锐减,传统教育衰落,引发知识危机,在早期资产者的资助下,“新学”群体组织了“古物学会”和“格雷欣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以推动各种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摘编自张乃和《英国现代知识生产机制的形成》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知识危机”,又被称为“实证主义反叛”,最迅速发生在哲学领域,新的哲学理论在1914年之后焕发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物理是对正统理论颠覆最显著的领域,无论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形成于1927年)正确与否,但已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重创了确定性。在一个接一个领域里,自认客观的声明逐一遭受怀疑,对普遍规律和使用方法的信任也遇到相同的危机。历史学和社会学里也有相似的辩论,探讨自身学科领域的科学性。

——摘编自【英】彼得·伯克《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16世纪英国知识生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上半叶西方“知识危机”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诱发“知识危机”的原因。
9 . 三次科技革命中涌现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她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二1891年,白宫装上电灯时,哈里森总统一家因担心触电而不敢触摸开关,芝加哥也曾因电线绝缘较差引起过几次火警。不过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不仅因为工业产品真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使,还因为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摘编自[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

材料三 1960年,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计划实施中,通过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到1970年,日本人均个人收入年增长率实现了翻番。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加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纺织业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机器的广泛使用”得益于什么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良?
(2)根据材料二,“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电灯的发明者是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电脑”与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国际互联网,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4)结合以上材料,概括科技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2023-12-0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鼎革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海徙山移”的历史巨变,士人们开始对传统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其中唐甄(16301704)以平等思想激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一位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平等问题的思想家。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他又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建立新的君臣关系,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在家庭伦理领域,唐甄提出“父母,一也:父之父母,母之父母,亦一也。男女,一也;男之子,女之子,亦一也”,主张夫妇之间应该“敬且和”。

——摘编自梁靖《唐甄的平等思想及其特色》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黑人是最早和最热心斥责欧洲兴起法西斯主义的美国人”。据统计,截至1940年冬,美国75%的国防工业不接受黑人,即使到19413月,在17.5万名接受过国防工业生产培训的人中,也只有4600名黑人。二战使黑人看到了争取种族平等的希望,二战期间,美国国内各种关心种族权利的组织空前活跃。在大萧条中失业的黑人工人也终于因为战争再次找到工作,但是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这一切的结束。如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指出的那样,他们所受的待遇使美国白人大大丧失了人们的尊重。战争前后的经历刺激了黑人的民族意识、平等意识和寻求变革的渴望。二战期间黑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最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

——摘编自燕青《浅析二战对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美国黑人的平等意识与唐甄平等思想的共同诉求,并分别简评二者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