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7年,苏联《共产党人》杂志第9期上刊发的《关于建立“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一文,认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统一的经济体系,共同市场只是各国垄断集团达成的暂时妥协,它必然会“损害较小国家主权”而导致矛盾激化,最终“土崩瓦解”。另一方面,与斯大林时期一样,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对“联合欧洲”的潜在安全威胁同样担忧,并采取了一些可能的措施予以应对。

——摘编自严双伍《苏联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反应与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把实现欧洲一体化作为其重要战略。在美国人看来,北约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基本部分,即使1960年后,法国曾作为第三种力量挑战美国的欧洲战略,美国因法国问题与欧共体的关系有些紧张,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大西洋一体化战略的一部分,19627月,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我们认为一个强大的、联合的欧洲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竞争者,援助欧洲一体化是我们多年外交政策的基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认为联合的欧洲更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欧共体总部时承诺,要给欧共体无限制的支持。

——摘编自张东升《析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欧盟和欧洲一体化》

材料三   1970628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法国总统对欧洲政策时,重点强调了“法国决心同西欧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和苏联的欧洲”。同时还指出英国被接纳为“共同市场”成员国“反映了西欧各国联合起来反对超级大国控制和干涉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这是对美帝在西欧摇摇欲坠的霸主地位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人民日报》将欧洲共同体视为一个经济政治联合实体,突出强调了西欧联合具有反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一面。

——摘编自戴轶尘《论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建交的战略基础及其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联、美国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看法。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美国、中国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和做法。
2 . 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形成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既矛盾冲突又协调合作的“多角互动”关系,也有中、美、日、俄“四角关系”。据此可知,“多角互动”(     
A.表明国际力量已完成重组B.反映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说明美国主导着国际局势D.体现了霸权争夺的集团化
2023-09-08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二战后初期,日本对中东事务缺乏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东战争中,更是恪守中立,两不相帮。但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日本大力加强对中东国家的国际援助,发展同中东国家的良好关系。日本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A.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加强
C.调整对外政策应对能源危机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4 . 美国长期以来都将经济制裁作为维护其利益和霸权的重要手段,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制裁方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及其效果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断(     

A.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单极世界B.美国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
C.多极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加剧D.美国经济制裁的数量持续增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亚太区战略框架报告》中以“维持均势”、防止任何“地区性霸权”作为未来战略取向;1990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强调“地区威胁”的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美国此举表明(     
A.苏联的威胁仍然存在B.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D.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2023-03-26更新 | 44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实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政策,美国通过派遣军事顾问团等方式扩建国民党的海、陆、空军,加强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及镇压革命的手段。然而,美国的各种援助终究还是未能改变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失败的局面。早在1947年春季,美国政府内关心日本的官员就提出,日本的工业潜力能够也应该被动用起来为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积极服务,认为日本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此后,美国政府将这作为亚太政策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逐渐将日本看成是替代中国扮演地区角色的理想代理者,美国以日本为中心的亚太冷战战略圈迅速形成,日本也就得以充分利用美国的这一亚太战略迅速实现经济的起飞。

——摘编自李加洞《试探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重心由大陆向岛国的转移(1947- 1950)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独自占领日本,日本则实行亲美的“一边倒”外交政策。1950 年,日本首相吉田茂向美国代表团顾问休斯敦表示:日本在缔约后必然会依赖美国的保护。1951 年,以美国为首的51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会议签署了《旧金山对日和约》。为了继续保持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美国面对共产主义中国的崛起,拉拢日本构筑困锁中国的“岛链”。同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首次提出利用地缘政治关系,用“岛链”来围堵中国。美日缔约后,非但没有铲除战前日本法西斯思想得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土壤,还使得本来就没有完全根除的军国主义思想得以再度滋长,从而埋下了今天日本与周边邻国关系不睦的隐患。

——摘编自樊迎梅《逆转与扩展: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研究,1945~195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演变的政治影响。
2022-10-0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四)历史试题
7 . 2013年10月,欧盟代表在联大发言说,美国对古巴政策是一个双边问题。美国的单方面封锁已经波及其他国家,限制了欧盟与古巴的贸易联系。古巴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这反映了21世纪初期(     
A.北约内部分裂在即B.欧盟公然挑战美国
C.欧盟插手拉美事务D.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8 . 1944年,罗斯福曾经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这好比一场橄榄球赛,我们是坐在旁边长凳上的预备队。现在上场的第一队是俄国人,还有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英国人,我们预定要充当球赛进行高潮时最后得分的跑垒手。”这个比喻反映了当时
A.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形成B.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C.美苏冷战的格局基本奠定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从全球战略角度来看,以欧洲为中心,亚非就是其两翼,如果控制了欧洲,就进而可以控制亚非称霸世界。二战后美国开始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它的“救世主”精神或日使命感更加强烈,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历史上的侵略危险几乎全部来自西部,惨痛的历史教训使苏联不得不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而最现实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战线尽可能向西部推移,从而把东欧这个昔日进攻苏联的跳板变成保护自身安全的缓冲地带和安全屏障。故而,美苏在欧洲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同时,既进行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和争夺。在亚洲,由于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发展,使建立在美苏实力均等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出现了向社会主义阵营倾斜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又是在武装战争的形势下进行的,美国以为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表现,严重威胁到了自由世界,因此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使用战争手段来维护雅尔塔体系在亚洲规定的格局,故而在亚洲爆发了冷战间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

——摘编自李接德《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原因之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在欧亚两洲的不同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的原因。
10 . 下图为冷战结束后的欧洲(1991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B.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最重要一极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D.多极的格局首先在欧洲变成了现实
2021-12-03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联盟)2022届高三12月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