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往来的主要通道,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法国主导修建,此后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大量股票,苏伊士运河逐渐被英国控制,成为其工业和运输的大动脉,二战后,由于各殖民地人民的觉醒,独立运动不断,埃及人民也在争取彻底的民族独立。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为国有,英国认为这是强行抢走英国财产的行为,法国也颇为恼火。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恩怨以及领土争端,以色列一直与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存在着很深的怨恨和战争的可能性。1956年10月29日,充当英、法联军马前卒的以色列率先发动对埃及的进攻,英法联军要求埃及让出苏伊士运河区,埃及断然拒绝。1956年11月1日,美国在联合国提案要求英、法立刻停火,联合国大会通过这一提案。同年11月5日,苏联提议和美国共同出兵埃及,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联将对英实施核攻击,美国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英、法被迫在1956年 11月7日宣布停火,1956年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

——摘编自丁泓宇《英国与苏伊士运河战争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影响。
2 . 1956年,通过苏美双方协商,《美国画报》在苏联境内重新发行;作为交换条件,《苏联》(后更名为《苏维埃生活》)杂志创刊并打入美国市场。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美国掌握文化宣传主动权B.苏联民众价值观混乱
C.美苏冷战扩大到文化领域D.美苏文化软实力相当
3 . 某学者认为:“尽管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但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而意识形态又加强了他们的受威胁感。”该学者意在指出
A.美苏之间本质上没有利益冲突B.冷战的爆发是多重因素的作用
C.冷战实际上是主观意志的产物D.决策者认识局限导致美苏冷战
4 . 1990年5月,日本外务省《外交论坛》杂志刊登了当时外务省事务次官栗山尚一的文章《动荡的九十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文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B.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C.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的抗衡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2020-07-24更新 | 225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禁止将战略物资及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输入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比苏联更落后,但周边国家与中国力量差距大,倘若没有美国的抵制,“中国就能征服整个东南亚”。他们坚持“中国差别”原则,对中国的贸易管制要严于苏联。

197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将“技术及对该种技术转移有重大作用的物资”的管制作为“特殊重点”。1991年,巴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成员国对尖端材料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航天技术等九大领域的物品和技术实行禁运。到苏联解体之前,在二十种重要军事技术领域中,美国在十五个领域领先,苏联只在两个领域保持领先。

——摘编自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坚持“差别待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遏制重点的转变

材料二   部分学者在分析1914年前后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当今的国际格局.状态和百年前的情况有某种类似之处,德国安德烈亚斯赫伯格罗特教授指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非易事,但是今天亚洲的局势无论与1914年的欧洲有多少相似,其中一条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今天的大国都意识到战争不该轻易发动,这应该是历史给现实的启示。哈佛大学的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教授认为夸大今天的国际形势与1914年的相似性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直接类比。比如,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今非昔比,1914年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是现实的国际环境与1914年的最大差异;核武器的存在是制约大国之间战争的一个要素。但是战争的风险并非完全没有,中美两国只有互相深入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交流和合作才可能避免再次爆发大战

——《一战历史给现实的启示》


(3)部分学者认为当今国际格局与1914年前后国际格局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反映了西方政治家对今天的中国持怎样的态度?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中美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原因
2020-06-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6月)历史试题
6 . 美国在《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中不但增加了难民的接纳数量,还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等“情况特殊”的人提供额外指标。这一做法反映出
A.冷战形势加剧B.北约阵营进一步扩大C.东欧经济衰退D.马歇尔计划得到执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这个名词是一名美国记者在二战以后采访欧洲的时候提出来的,说现在是一种冷战局面,没打起来,但互相是非常敌对的,从1946年开始,美国跟苏联,就变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各自带领盟国互相斗争。这个斗争很复杂,有时是谈判,有时是互相挖墙脚。但是有一个界线,谁也不越过在雅尔塔会议上划定的势力范围,只有在边界不清楚的地方才争夺。这点双方无形中似有默契。

-----摘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摘 自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使用核武器就是自杀。如果一方拼命增加核武库的数量,而另一方则不为所动,这样一来,加强核武库就根本无助于改善局面,这样做就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毫无益处。

-----摘自梅尔文莱 夫勒《冷战如何走向终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概括冷战的含义及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各自的主要观点。
(2)分析冷战结束的主要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
2020-04-18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8 .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决定不加入。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1963年1月,英国的入欧申请遭到法国的否决。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进行第一次脱欧公投,结果67%的民众赞成留在欧共体。2020年1月,英国正式脱离欧盟。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反映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B.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
C.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更为不利
2020-04-11更新 | 603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10 . 1947年3月,美国总统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此事件表明
A.雅尔塔体系正式建立B.朝鲜和越南战争即将爆发
C.美苏“冷战”正式开始D.资本主义秩序相当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