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制,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推行上述政策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6-12-13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1练习历史试卷4

2 .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生气勃勃的新欧洲”重新“崛起”。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10月 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 11月22 日撤出全部军队。1957年 3月 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资料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        阿登纳(联邦德国总理)表示:“法国和英国将不再是堪可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的大国。德国也不会。他们要想在世界扮演决定性角色,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团结起来以欧洲为一体。英国还未可能成熟到接受这个做法,但是苏伊士事件可以有助于她思考。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欧洲团结将是你复仇之路。”
——基辛格《大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埃及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 . 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开创者,也是冷战时期一个重要组织主要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这个组织“它阐明了当代世界的矛盾以及国际关系不稳定的原因,并力主消除这些矛盾和原因。它要求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这个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B.欧共体
C.不结盟运动D.华沙条约组织

5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发展与美国息息相关,日美同盟是日本对外关系的基石。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1983年中曾根首相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即在“多边管理时代”日本要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辅之以输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中曾根以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大国战略

——《军事博览报》

材料二日本首相小泉日前表示,在9月下旬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他将表明日本在不修改宪法的条件下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意向。和以前相比,小采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因此,日本能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环球》杂志2004年9月

材料三福田康夫……在16日在自民党总部演讲时公布了自己参选的政策纲要:外交政策以联合国、日美同盟和成为亚洲一员为中心。争取根据《日朝平壤宣言》解决绑架问题和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

——人民网东京2007年9月23日电

材料四布什首先强调美日同盟关系是两国安全与和平的基石,表示要进一步强化这一同盟关系。布什肯定了日本在解决朝核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福田指出:“布什总统对日本支持国际社会反恐活动表示赞赏,他希望供油行动能够尽快重启。”他同时表态说:“……我将尽己所能,(敦促国会)早日通过恢复日本在印度洋上供油活动的法案。”

——人民网2007年11月1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出现了什么新特征?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新特征的国内和国际原因。

(2)上述日本社会的新特征反映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日美两国的关系如何?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日友好合作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当前日本外交政策突出联合国和日美同盟的中心地位,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成为亚洲一员”是福田康夫外交政策的中心之一。你认为日本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作出怎样的努力?

6 . 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不包括                      
A.利用美国扶植B.制定可行政策
C.发展教育、科技D.利用战争机遇
7 . 1947年,苏联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处于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计划也邀请西方国家帮助制定。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已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B.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C.苏共已放弃社会主义的道路D.苏联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

8 .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鸿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仃《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三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