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该组织致力于确保油价稳定、争取产油国的利益,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从而取得了石油产量控制权和石油价格决定权。1973年10月6日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禁运即开始施行,石油危机爆发。OPEC国家将油价水平从每桶2-3美元,提高到每桶13美元,对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输入廉价原料、出口高价工业品所形成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起了挑战。石油危机出现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状态。1974年9月24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承认石油输出国组织不仅用石油作为政治武器,而且还将其作为革命武器。OPEC带来的石油危机,使整个世界有了“资源危机”的意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摘编自蒲志仲《石油武器的故事》

材料二:发源于中国的澜沧江,出境后被称作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自2018年1月起,在中国倡议下,“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成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倡议打造的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旨在促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完善次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次区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地位。澜湄六国共饮一江水,命运相连,人文相亲。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使“和合共生”的理念和澜湄共同体意识更深入人心。六国以此为契机深化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互学互鉴,也推动了澜湄各国在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有利于澜湄次区域文化振兴。

——摘编自彭万、庞豪《共建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的意义。
2024-08-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考虑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已经把苏俄视为敌人。

—— 《地狱之行: 1914- 1949》

在战时外交的赛局里,哪个玩家在战场上投入最多部队作战,讲话自然就最大声。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

——《雅尔塔: 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材料二   在战后世界出现两极格局的同时,多极化的潜流一直在涌动。对两极格局的挑战既来自战后通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新兴独立国家,也来自两大阵营中的离心和分化倾向。

——《大国战略与世界秩序》

材料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苏俄(苏联)在两次国际会议中的地位有何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二战后“世界出现两极格局的同时,多极化的潜流直在涌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面对当前世界变局提出的新理念,并举出一例具体举措。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国家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2024-08-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比之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所示生产工具开始出现的朝代。图2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农民生产的场景,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开始“产业革命”的国家,并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的时代,并概括这一时代劳动方式呈现的趋势。
2024-07-1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新独立的非洲国家都曾制定了农业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非洲一些供出口的农产品生产增长较快,茶叶糖、咖啡等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5%、9.2%和5.2%,这些农产品的出口,为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20世纪60年代,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部门在非洲发展较快,其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据统计,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1960年为323.96亿美元,1970年增至787.59亿美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对非洲来说,它推动了非洲国家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经济政策,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为非洲国家逐渐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潮流提供了条件。经济全球化对非洲来说更多的是挑战,外资的增多和技术垄断威胁到非洲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影响到非洲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对外经济依存度的提高可能会削弱非洲国家抵御世界经济风险的能力。

——摘编自贺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非洲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非洲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济全球化对非洲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1840年法国的杜蒙·杜维尔首次发现南极大陆。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极和南极点,南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04年,阿根廷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奥长达斯站。

随着天然矿产被发现,南极的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了国际争议,人们对南极探险所带有很强的疆土扩展、资源掠夺的政治色彩使南极问题成为国际事务的热点和焦点,南极资源成为首当其冲的争夺对象和目标。从1959年起,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维护南极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南极环境的保护,1961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南极应遵循的原则。
2024-07-02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野蛮残酷的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人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沦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一)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二)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三)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早在上古时期欧亚非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2024-07-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娄底市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航海时代”使得海洋不再是不同国家、社会和文化之间隔离的屏障,而是成为彼此链接的通道。这期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成为第一批海洋强国。葡萄牙将航海作为国家计划,使航海大发现成为一个国家行为,并采取了凭借军事力量实行贸易垄断。西班牙为了能够有效保护商贸船队,建立了“无敌舰队”。荷兰的制度优势,则使得荷兰的海上贸易迅速扩展,成为“海上马车夫”。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指出:“英格兰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自从伊丽莎白时代以来,所有的党派一致赞成重商的必要性。同一个议会一边斩国王之首,一边若无其事地忙于海外商栈的业务。”1588年,西班牙舰队远征英国失利,英国取代了其海上强国的地位。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国政府于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英国法学家塞尔登在《领海的完全权利》中借助经典引文和《圣经》提出了海洋的主权,指出“海可被视为所有物,海当然是英国国王的所有物”。然而直到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的转型,才使得其作为世界海洋强国具有了真正的实力保障。因此近代以来海洋强国崛起的历史动力是这一阶段才开启的。

——摘编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格局与秩序,也塑造了海洋领域开发与利用新的理念。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呈现以技术为中心的特点,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转变为以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保持与增强美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据数据统计,美国经济中,80%的GDP受到海岸海洋经济的驱动,40%直接受海岸经济的驱动;对外贸易总额的95%和增加值的37%通过海洋交通运输完成。美国还积极争夺对国际海洋治理规则的话语权和主导权。1983年,美国颁布《美国的海洋权益主张》宣布划定美国的海洋权利管辖海域,在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固化了美国海洋权利的国家范围。

——摘编自朱锋《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航海时代”以来推动海洋强国崛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海洋强国崛起途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6-26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作为历史事实,可以特指符合文化发展本性的全球化,指全球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的交往与碰撞,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通,达成某种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繁荣。

——摘编自董海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明交流的方式。
(2)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6-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在美国累克-塞克塞斯市召开联合国国际自然保护科学技术会议。1958年起,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维护地球环境而共同努力。1973年,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后,国际环境立法增加到100多项。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隆重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150个国家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97年,第3次《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在东京召开,通过《京都议定书》,从法律上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2007年,在巴厘岛举行第13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2009年,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中国政府提出自己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6年,《巴黎协定》达成,继续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落实。2017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世界各国对“巴黎气候进程”的普遍担心。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二战后国际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末以来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法因因坚持金本位导致法郎汇价偏高,便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到1932年年末共有10个国家紧随其后实行贸易的完全配额或许可证制度;而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据1932年进口情况估计,其实际上物品的平均税率达53.2%,一战后重建的国际贸易体系在各区域贸易集团图和各园关税壁垒的作用下,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19346月,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政府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患贸易协定时,可根据协定修改关税税率,上下幅度可达50%。1934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患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增加了40.1%。《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成为美国在二战期间构建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独霸世界。钢铁、汽车、建筑是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园普遍重视并扩大钢铁的生产。为了缓解钢铁产能过剩,扩大钢铁出口,欧共体给予了出口补贴,这一举措引起了美欧之间的钢铁贸易摩擦。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对从欧共体进口的钢铁征收了高额反补贴税。后经双方谈判,欧共体同意对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实行“自动”出口限额。美欧矛盾暂时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碍决。

——摘编自彭波《千年贸易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际经济体系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的表现,简析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互惠贸易谈判与“构建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与西欧贸易摩擦没有引发国家战争冲突的原因,并评价美国与西欧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