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美国和俄国影响力的加强。战后,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全球性的大国协调开始了《凡尔赛和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这几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有时候还来势汹汹。但令人欣慰的是,面对这股逆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开站出来予以抵制和反对。中方始终认为,多边主义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基石。只有坚持多边主义,国际关系才能逐渐实现民主化,国际格局才能逐步走向多极化。我们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继续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一边,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与各国一道,本着多边主义的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摘自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201939日两会记者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的大国协调”通过什么会议完成?该会议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国内的哪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应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总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新“力量中心”。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将如何维护多边主义?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8-3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见面考试历史试题
2 .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时代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宋代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陷入缓慢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很多科技知识通过传播被不同文明所分享。比如,中国人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贡献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的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等方面的技术。

——摘编自焦郑珊《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星空》

材料二   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别人的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200年以来,科学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但是科技给社会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与问题。未来科技走向何处,人类文明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国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摘编自韩启德《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并分析19世纪后半期科技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信息时代下人类面临的挑战,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的必然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后,人类确立了以海洋作为通道连接世界的意识。美国历史学家马汉(18401914年)认为,国家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洋交通。马汉在其海权理论中提出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1945年,美国把“大陆架”概念引进海洋法,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198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群岛国、专属经济区的概念,重新定义了大陆架的概念。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开发海洋国土,占有海洋资源,自此成为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形成由海洋控制陆地的海洋观,力图以海洋作为基地,对濒海地区进行控制干涉。

——摘编自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论略》

材料二     

时间重大事件
19589发布《关于领海的声明》,提出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初步建立中国领海制度。
19965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海洋法律体系。
2003年和2008国务院先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海洋开发战略。
201311国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声明》指出,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摘编自张峰《中国共产党海洋观的百年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海洋观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中美海洋观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树立正确海洋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2023-08-28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五)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国主义之猖獗,商场竞争之酷剧,外交上同盟协商之对抗……皆使大战有可能性,所谓“因”也。奥储被刺,破坏比利时中立,潜艇无制限战略……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1933—1940年德国难民移民美国人数统计表

时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人数(人)

1919

4392

5201

6346

10895

17199

33515

21520

——据雷海花《美国接收德国难民的战略考量及其效果(1933—1945)》整理

材料三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北约指挥机构向一线部队下达命令只需3分钟,配合由GPS制导的巡航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实现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结合,基本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摘编自《科索沃战争启示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有关的战争。并指出梁启超对该战争原因分析的最大缺陷。
(2)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指出德国难民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年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年德国难民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索沃战争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出现新特点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上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不同性质。
2023-08-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5 . 美苏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苏冷战大事件表

第一阶段

1947年

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7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
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1948年

6月,美英法在柏林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最后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1949年

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成立,德国分裂。

1955年

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5月,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1958年

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1959年

9月,赫鲁晓夫访美。

1961年

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
8月,苏联修建“柏林墙”,美国派遣装甲部队至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

1962年

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最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讯,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第二阶段

1973年

美国与越南南、北方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1979年

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

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第三阶段

1987年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8年

5月,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1990年

10月,德国统一。

1991年

7月,美苏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12月,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冷战三个阶段的态势,并说明影响美苏冷战态势的因素。
(3)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世界应该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2023-08-26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摘编自《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   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新一次浪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因为这一时期以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实现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前提条件已臻于成熟。经济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由于全球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为涵盖世界的相同类型的经济体制而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只限于发展国内经济,就必须与世界市场接轨,从而汇成统一的全球市场。二战后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家壁垒逐步削弱,经济自由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诸多条件。同时经济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信息技术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极其便利的手段,而且已经使当今世界经济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致有人认为现在的经济是信息经济。

——摘编自刘明松《浅析全球垄断资本的形成过程与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总结归纳不结盟运动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
2023-08-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八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人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发展与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百度百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经济全球是哪些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并简要评价经济全球化。
2023-08-25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例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此时兴起,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另外马尼拉为更多种类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由于日本人被禁止进入中国境内,这里甚至成了“唯一一个允许中日两国人民在阳光下交换丝绸和白银的地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加强,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2023-08-25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6年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禁止欧洲大陆诸国与不列颠岛进行任何贸易,这是大陆封锁政策开始的标志,拿破仑深信断绝了对外贸易,英国就会陷入经济紊乱,不打自垮。考虑到法国是农业国,工业基础不如英国,拿破仑提出“不能忽视英国的商业在海外占据优势这一事实,因为它是海上的霸主”,“法国在欧陆上是强大无比的,所以应竭力使它的商业在大陆上占据优势”。

——摘编自黄振、柳仕超《“大陆封锁”与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材料二   1944年7月1日,在美国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这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是美英两国逐鹿国际金融舞台的结果,是美国称霸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开始。美国不但可以用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可以用美元支付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但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和运转,使各国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发达国家以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利润迅速增加。1998年美国《财富》评选的世界大企业500强中,发达国家就占94.8%。其中,美国的大公司占全部企业的37%,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36.9%,利润额占58%。而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摘编自孙丽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大陆封锁令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形势,并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解决的具体对策。
2023-08-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专题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综合测训卷)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阿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如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险些引发美苏在中东的直接对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引发西方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未曾断过,但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伊拉克。伊拉克战后,中东局势发生巨变。美国挟伊战速决之势,谋求单极世界霸权,中东地区成为其建立世界秩序的试验场。在美国新的中东战略中,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成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心正在东移。这种变化不仅给阿以冲突的基本格局带来冲击,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阿以双方,使双方进行战略调整。中东地缘政治的巨变,也使外部国际力量调整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

——摘编自余国庆《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嬗变与阿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2023-08-14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