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材料题解析题

材料一   1989年1月乔治。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展开了积极活跃的外交政策。同年12月美国为维护其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利益,武装入侵巴拿马。1990 年在伊拉克公然入侵科威特后,推动联合国通过了谴责伊拉克的决议,并筹建了一支由数十个国家组成的反伊联军。在4年执政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0.7%,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增长率最低的时期。1992年克林顿上台,早在竞选时期,他就提出了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构筑新军事力量,确保美国利益与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做出有效的反应并取胜;推进世界民主化;巩固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执政期间,确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理念;民主不分国界,安全不可分割。

——摘编自金重远等《世界现当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同110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邓小平提出不以意识形态差别考虑国家关系的新思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国家关系应遵守的原则。邓小平要求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具体到对外关系上,明确提出经济开放的同时,文化也要对外开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重大举措。江泽民还将国际新秩序理论的内容从政治与经济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四个方面。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交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外交措施
2023-11-16更新 | 45次组卷 | 5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棉与世界

材料一 棉花向东的传播,得益于丝绸之路,以及一条经过印度支那和海南岛的南线。棉花在中国元,明时期的传播,一种重要障碍是棉的纤维较苎麻和亚麻短,因此纺纱和织布都需要更换工具,这一过程花去了两三百年。在丝绸生产者作了一些抵抗之后,元朝政府决定把棉作为收取实物税赋的方式。蒙古政权还通过在各个省份成立木棉提举司来鼓励棉花栽培。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棉花栽培越来越普及。最初的棉花栽培在田边,但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被开垦的土地有更多的区域被用于这种作物。由于棉花的产量是麻的十倍,于是更多的耕地可用于出产谷类。而且,较之养蚕,种植棉花不需那么多的密集劳动力,且收成更能保证。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21世纪初的世界和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前的世界为数不多在地理上一致的地方是亚洲在棉花世界的重新崛起。棉花的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今天,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过香港的纺织厂,然后运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维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产品被零售商过大洋,并使制造商、承包商和工人相互竞争,来保证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



            2012年全球主要棉花产地比例图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棉花栽培“越来越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反映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12年全球棉花产量的分布特点。结合所学,以棉花为例,概述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2023-03-26更新 | 332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三个高潮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商业中心出现;第二个是唐宋后期,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明清,两者都是延续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与特点》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第三个高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的历史事件,概括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并简明指出中国的应对举措。
2023-02-10更新 | 281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世界贸易指数和贸 易总额)。现有研究表明,1870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年份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2445.5
18803668.8
18904994.2
190068118.2
191085162.4
1913100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

类别年份增长率或产值备注
通货膨胀率19904.3%
19991.1%60年来最低
失业率19916.8%
20004%左右30年来最低
国内生产总值1991-0.2%1991.3—2000.12持续高增长
20004.1%
互联网产业产值19995070亿美元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选自〔美〕诺顿等《美国全史》《历史》必修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趋势形成的原因。
(3)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之中。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2023-01-0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期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小序》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的传播、扩散、冲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大国在因应这些世界大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顺势而进者走强、逆势而动者走弱,并依据实力地位消长和驾驭国际规制的水平而重新排列组合。世界多极格局在大国博弈中日渐显现,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呈现新的面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貌如此。

——摘编自高祖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局面,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内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
2022-12-03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汉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犁靬、条支、身毒等国,在一年中,多时十余批,少时五、六批。一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都携带金币、帛等。近的要二、三年,远的要八、九年,才能返回长安。当时运往中亚、欧洲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经“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骆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豆、胡桃等。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顺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2019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一大批国际合作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初步成型,沿线产业合作形成良好势头,各国政策协调不断加强,各领域的国际交流正在深入。20161117日,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在通过的决议中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2019425日至4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

——摘编自滕文生《古丝绸之路与共建“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与古代丝路的不同特点及共同影响。
2022-08-19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卸任总统一职的《告别词》中,提出了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至此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政策方针。其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争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材料二   自182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尽可能地减少对欧洲国家的亚洲和非洲殖民地之间的干涉,但寻找可能的欧洲国家剩余的未开发的殖民地并进行殖民,但坚决地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尽可能的拉拢在美洲的其他国家作为盟友。

材料三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报告认为,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材料四   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平行世界”,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平行关系”塑造为冷战时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建国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交政策及重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苏都把对方视为敌人的原因。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观,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与国际观的认识。
8 . 人类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在宣言上签字的26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参加战争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各国政府和人民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和旗帜之下,终于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大联盟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要求,为后来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摘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重大事件年表

时间国际大事
1991苏联解体
1995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1997亚洲金融危机
1999二十国集团组成
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9·11”事件;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
2003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2008国际金融危机
2009首次召开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2011叙利亚爆发内战
2013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2015“亚投行”成立
2016英国脱欧公投
2017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宣言”的名称,简述“宣言”发表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结合所学,概述国际社会治理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对策并指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2022-08-02更新 | 150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1945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   联合国安理会201224日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俄罗斯、中国两国投反对票否决了这一决议草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解释性发言中说:“……叙利亚保持和平与稳定,符合叙利亚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材料三   “与会各方还对各自区域内的政治和安全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认为)任何一个地区的不稳定都对亚欧双方造成不利影响,恐怖主义、海盗问题、武力冲突等都是亚欧内部冲突的不稳定因素,其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亚欧两大区域。核武器扩散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不论是发生在亚欧哪一个区域,我们应该对此采取共同行动。”

——201211月《第九届亚欧首脑会议主席声明》

材料四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中国建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五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因此,他对这样的时代具备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时代以及这样的时代能否得以持续并未展开论述……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迎接“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的背景。指出美国在二战后初期为掌握“世界命运”而采取的主要行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点是什么?体现了中国的什么外交方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有什么启示?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扩张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10 . 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材料二   牛顿力学体系花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获得了普及,导致一种伟大的智力自满,对人的能力从未有过那么高的信心。

——摘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的壮大,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正在诞生。……由于很大一部分社会活动都将可以在网上开展,因此,人们的交往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完全成为现实。……在网上,每一个网民是充分自主、充分平等的。这里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完全独创性的个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的重要成果。(各举两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互联网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