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023-12-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镇宁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4-02-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札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与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2023-03-23更新 | 390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述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所谓“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张岱年、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文化“灿烂风采”在科技方面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