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823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湖北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该被贬低的繁荣时期-“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疆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商人们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摘编自《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   奇异的悲歌-正是在同一时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击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

——摘编自《落日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科学知识,概括“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奇异的悲歌”产生的根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本草纲目》代表了16世纪我国医药学的成就,也是世界医药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全书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学
A.注重实验科学B.重视理论概括C.重视经验总结D.尊重自然规律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引自《后汉书·宦官列传》


材料二       造纸术发展大事记
公元 大事记
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618~907年 手工纸施胶与染色问世
1637年 《天工开物》载入造纸术工艺
793年 阿拉伯第一座手工纸作坊在巴格达建成。继而传遍欧洲各国:西班牙、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德国
1680年 荷兰式打浆机发明
1807年 长网式造纸机在法国问世
1809年 圆网式造纸机在英国问世
1840~1870年 1840年德国首创用机械方法处理木材制浆造纸;1870年投入商业运作,生产首批机磨木浆
1854年 英国首创利用氢氧化钠处理木材、制浆,称为苏打法制浆
1874年 瑞典及德国开始采用亚硫酸盐法制浆
1884年 亚硫酸盐法制浆在德国问世
1897年 长网造纸机最高车速达160m/分钟
1920年 长网造纸机最高车速达320m/分钟
1920年以后 制浆造纸技术飞速发展,主要技术有化学回收技术,连续蒸煮,连续漂白,连续打浆,夹网造纸机等。近代造纸机车速已达1500~2000m/分钟;卫生纸车速已高达2500m/分钟以上

——引自戴家璋《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材料三       我国2004年机制纸总产量达4950万吨,居世界主要产纸国家第二位,应该算是一个造纸大国,但是,绝不是造纸强国。……但人均依然只有42公斤,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已有6000~7000家小型造纸厂宣告停产,大部分是由于未能妥善解决废水污染附近水域被勒令停产的;也有少数是基于产品质量和成本难以在市场上竞争而不得不停产。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还会不断发生。

——引自钟香驹《从造纸术摇篮到造纸工业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纸术的改进、推广、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均产纸量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2016-11-18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