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传教士的足迹也开始进入东方。十六世纪欧洲宗救改革之后,天主教国家致力于复兴罗马教廷势力,努力向海外发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到中国来传牧绝不是强大的舰队,声势浩大的军队,或是其他人类的武力所能奏效的……要传扬圣迸,忌得凭书籍矛行”。传教士们利用利玛窦的传教思想,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学思想融合起来。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介绍到西方,在西方社会也引起很大影响。伏尔泰曾以传教士著作中关于中国的描述为素材写成《风俗论》,莱布尼茨写成《中国近事》等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概括明朝后期“西学东渐”的原因。
(2)简析明朝后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022-12-2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

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代江西奉新人。他是我国科技史上的奇才,也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哲人,学问渊博,著作丰富,由于“离经叛道”,以致在专制腐败的封建社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宋应星自幼机敏过人,饱读《四书》《五经》,又读了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业工艺等方面书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他连续六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会试的失意,使他对科举制度彻底绝望,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科技事业。1637年,年过半百的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终于刊刻并发表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工农业科技史籍之一,在世界科技史上举足轻重,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服务于全世界人民。

——摘编自聂朋《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投身科技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取得科技成果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该被贬低的繁荣时期-“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疆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商人们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摘编自《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   奇异的悲歌-正是在同一时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击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

——摘编自《落日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科学知识,概括“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奇异的悲歌”产生的根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21年,明军与葡萄牙海盗作战败于其火炮,明朝由此开始仿制西洋火炮。1626年,明军用仿造大炮击败后金。清代,康熙皇帝曾命传教士南怀仁造炮数百门,在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南怀仁所著《神威图说》在呈康熙御览后,不仅没有刊刻,连原稿都佚失了。战事结束后,统治者对西方"奇技淫巧"的兴趣转向钟表、绘画等宫廷玩赏品。此后,造炮技术并无进一步发展,也没能传入民间。

——据张国刚《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仿造西洋火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炮技术停滞的原因。
2021-02-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而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痘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厉气说”,认为瘟病是厉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厉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2)根据材料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当时的印刷出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会和独立职业。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期间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明清书坊主已经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常见促销手段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对后世图书出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黎泽潮、温娟《明清图书出版特征及促销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欧洲出版业迎来了辉煌开端。1440—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了包括木制转轮式印刷机的一整套印刷工艺;1464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世俗化程度的加深,欧洲图书种类明显增加,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医学及其他人文学科。16世纪开始,欧洲已开始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版社和图书贸易商,继而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逐渐形成产业化生产。1709年,英国以“安娜女王法”的形式首次确认出版物的专有权归作者所有,此后逐步形成现代版权制度。

——摘编自王昭启《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西方出版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简析其成因及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