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公元前509年,罗马贵族不满于最后一任国王“高傲者”塔克文的暴行,遂联合起来驱逐了他,共和制得以建立。公民大会实行的是团体票制,其中百人团大会的多数票由富有阶层控制,公民大会只能由高级行政官僚或者保民官召集……公民亦不能自由发言,通常只能就高级行政官僚和保民官提出的法案进行投票。

——摘编自黄洋《古代世界的共和主义》

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议员选举时,都把筹款能力作为首要条件,这是政治惯例。谁的经费越充足,谁获胜的希望就越大。例如在2004年的国会选举中,众议院中97%以上的席位,参议院中88%的席位,都是支持花钱最多的候选人的,而该候选人也最终赢得了选举。“钱多者胜”几乎成了普遍规律。

——摘编自孙怀玉《走下鼎峰的美国》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政治团体的大量出现,是革命后政治风气的重要现象,这些政治团体,正是建立在革命前的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组织党派的领导人,大多都在日本度过一段时间。自从孙逸仙于18941895年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兴中会组织以来,中国的政党是以秘密团体进行密谋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在清朝末年,各省建立的谘议局和全国的资政院,对于公开成立政治团体是一个鼓舞;这些政治团体都毫不隐讳地以政党的面目出现。当革命到来之时,中国受过教育的精英,特别是具有西方政治概念的人,遂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政坛,投身于政治斗争。

——摘编自【关】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1)分别指出材料一前三则史料中“共和”的含义,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共和”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治团体纷纷建立的原因。
2023-11-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华·伊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4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不能求全贵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第二次普选,此次普选参选率是80%,某些县则达到了95%。参与选举的不仅有贫农、中农,还有工人、地主、富农、商人等。这说明(     
A.中国革命借鉴了俄国革命经验B.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现实战争需要
C.边区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D.根据地农民土改后在政治上翻了身
2023-08-30更新 | 778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40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二十年内典当地收回法令》规定:“典当地出典后未出二十年者,典物均得回赎,如典权人强将典物取得者,出典人均得以原典价回赎;如出典人缺乏现金无力回赎者,应将典物从典权人手中收回,照原典价与典权人订立借贷典约,按年利率一分行息。”这一规定意在(     
A.健全根据地财政体系B.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D.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82年宪法的通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第二阶段全民讨论(1982年5月至8月);第三阶段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这部宪法(     
A.通过历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产物D.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6 . 在中央苏区,俱乐部是以政治动员为目标,进行政治文化学习与文娱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1933年的统计显示,苏区乡村共有俱乐部1917个,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近10万人,城镇中俱乐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该时期的俱乐部活动(     
A.照搬了苏联的工作经验B.回应了革命斗争的需求
C.扭转了苏区的发展态势D.弘扬了竞技体育的精神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国民政府主席不能兼任他职,国民政府委员会仅能“决议院与院间不能解决之事项”,许多职权都转移至蒋介石任院长的行政院,行政院会议改称“国务会议”。之后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他兼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和其他官职,并且可以提请国民政府任免各院院长及各部部长。这说明(     
A.“训政”体制取得初步成效B.国民政府主席权限因人而异
C.蒋介石已完全实现军事独裁D.行政院的权力一直水涨船高
2022-10-31更新 | 156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1958~1982年人民公社拥有集体资金的统一分配与调度权
1982~2001年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党支部成员和社区党员充当网络信息员以及参与社区治理
A.基层自治已经成熟B.基层职能在不断完善
C.人民权利得到保障D.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
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积累和创造的成果,它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生产资料公有制
10 .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乡(村)、区人民代表会议成为乡(村)、区两级正式的最高权力机关,乡(村)、区人民代表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些举措
A.是对民主革命纲领的调整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实践基础D.践行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2-09-03更新 | 2327次组卷 | 28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