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的文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反思、再反思,是近代西方思想界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贵族政治是扼杀人权的,封建特权以门第和地位为依据,某一权贵的意见在其辖地内决定权力分配,君主则在全国有决定权,因此封建特权总是以居特权者的人作为标志,即人治。而人的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一切按法律办事,从中扬弃人治的因素。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76年,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创立了第一个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最早提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明确提出了创造交换价值的是社会劳动。古典经济学家盛赞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他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要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下册)

材料三   欧文在自己的工厂里实行改革,提供免费教育,为工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鼓吹以合作为基础对社会进行普遍重组,社团应根据工人实际劳动时间付给报酬。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译:《世界文明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家为规避“人治”,对未来“理性社会”所提出的一些基本政治思想。自由主义体现了对工业文明和现行社会体制的辩护,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并阐释其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欧文等“乌托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阐释欧文等人为何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2024-05-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最初,职业文官与世袭贵族并驾齐驱。汉武帝时,文官势力得到第一次壮大。文官势力的第二波壮大发生在隋唐,当时均田制破坏了门阀制的经济基础,科举制动摇了门阀势力的政治根基,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到了两宋时期,贵族门阀彻底散入了历史尘埃,文官士大夫取得了完全胜利。明清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与高度成熟的传统社会达成了某种默契,文官士大夫也在仕途与民间寻求平衡,成为明清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异常重视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淀了丰富的官箴和典型事迹,代代相传,成为文官制度的有机组成,体现了文官制度的正面引导作用,并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对文官的选用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随着两党政治在美国的出现,政党分肥制已初见端倪。但政党分肥制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使文官质量严重下降、管理松散、工作效率低下。每一个新总统上台都要对政府官员大量换血,引起人事大地震破坏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严重影响了政治决策,形成了周期性的政局动荡。1883年,议员彭德尔顿提出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结合美国自身特点的文官制度法案,把工业时代的自由竞争机制引入文官的选拔录用,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

——摘编自杨代富《美国文官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2023-10-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阶段检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廉政建设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御史台成为唐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其长官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共同承担具体的监察职责,又各有分工。在尚书省设立了都省机构,《唐六典》云:“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宣邦教”。言谏官是设在中书、门下两省向天子进谏得失的官员。唐朝在科举制度中有锁闭考官、搜索夹带、糊名暗考、审查复试、对照笔迹、回避之制。唐代规定“每个官员任职连续在二百日以上者方可参加考课”。诸司和各地将考簿送达尚书省后,由吏部考功司进行复审,其中“(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如发现不符,有权纠正。在以道德教化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唐代形成了“宽仁慎刑”的治国方针。

——摘编自叶玲《浅析唐代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   在西方,各国都制定了文官必须共同遵守的总法规即文官法、公务员法,以及一系列分类、单项法规,如西方国家对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惩处较重,一般视情节轻重判刑6个月至5年,视行贿与受贿同罪判罚,授予肃贪机构以特殊权力。西方各国的换届选举及高级官员具有高度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又使政府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在文官的选拔任用上,各国普遍实行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制度,确保“入门”时文官队伍的高素质。政府既有年中、年末的正式考核,也有平时上司的随时督察,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与此同时,西方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特别是新闻舆论,在西方素有“第四部门”之称。在职业保障方面,实行无过失常任制;公务员有权申诉或要求救济;坚持定期提薪、同工同酬等原则;任何部门不准随意扣减、拖欠公务员工资。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廉政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廉政机制建设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建立之初,主要通过世选制从契丹贵族中选拔人才.938年,辽开始在幽云地区举行科举考试,“以登汉民之俊秀者”,但契丹人禁止参加。此时考试无定期,负责官员为临时委派,管理机构也非常设。976年,辽在幽州设礼部贡院,主管科举事务。988年,辽全境推行科举,考试内容以五经为主。初每岁举行,但此后20次开科,进士及第者仅101人;1014年,改为三岁一试,平均每次及第者达88人。辽后期,甚至有契丹、白蕾等族士人及第,诵经习儒成为辽朝社会生活中的时尚。

——摘编自吴志坚等著《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辽金元卷》

材料二   17-18世纪,法国在国际竞争中屡败于英国,消耗巨大,为填补国库,捐税日增。在强化君权的改革中,国王陆续增设机构转移权力,以致有些机构互不承认管理权限,在当时的法国,人们迫切需要新的制度结构来实现国家的变革。18世纪中期,启蒙思想家在构建理论时,认为中国没有世袭贵族,科举制考试选官,倡导平等,官吏都是有学问的人,工匠子弟也能当上总督,经过启蒙思想家的传播,科举制在当时的西方广为人知,“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试行用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19世纪后,法国陆续建立文官管理制度。

——摘编自张慧《“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法国社会推崇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制度借鉴应遵循的原则。
2024-01-2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二上·江西·阶段练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早期两党制形成后,选拔文官的党派性倾向日益明显。杰克逊总统执政时期,提出一套轮流任职理论。但是,轮流任职很快就演变为把公职视为战利品——赃物,用来犒劳竞选中出钱卖力的忠实党徒(不论其是否称职),也就是所谓的分赃制。19世纪后期,美国成为工农业大国,政府事务相应增多。工业化时代对财富的疯狂追求,使无法可依的分赃制愈演愈烈,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美国内战以后,具有创新和实验精神的美国知识分子决心从文官任命入手改革文官制度,用功绩制取代分赃制。美国舆论界随即鼓动文官制度改革,一些议员也仿效英国文官制度提出改革议案。这样,美国文官改革运动就拉开了序幕。

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遇难后,美国掀起了文官改革运动的高潮。人们在总统遇刺这一事实面前,看清了分赃制的危害,在思想观念上转向赞成改革。继任的阿瑟总统在次年元月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即1883年文官法。彭德顿法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成立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规则和组织文官选拔考试;第二,关于文官的选拔,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任命;第三,文官政治中立、常任,即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性政治活动。

——摘编自黄贤全《美国知识分子与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023-12-16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殷富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的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

材料二   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5年英国颁布了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命令,其中要求高级文官需是有较高文化修养、渊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的通才。1870年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官职。”文官是“非政治分子”,不得竞选议员,不参加党派斗争。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文官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成为了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一—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国民主共和政制的蓝图中,现代文官制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国中之百官……皆人民之公仆”,“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他还指出:“行政的官员,人民固然要有权可以选举,如果不好的官吏,人民更要有权可以罢免。”民国建立后,孙中山立即把他的构想付诸实践。到北洋政府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现代文官制度的法律体系。仅在1914年2月至1915年5月就举行了4次县知事考试,录取了2805人。

一一摘编自李俊清《移植与嬗变一一论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中所确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关于文官制度的构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文官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官吏任免一向实行“恩赐制”。到18世纪,内阁首相和大臣们滥用这个权力,把本党的党徒安插在各级政府。19世纪30年代,美国形成了“分赃制”,赢得大选的政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为了纠正上述乱象,以适应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英美两国在19世纪中后期分别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两国的改革都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并规定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起了保证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孙中山在借鉴中外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文官考试思想。他认为文官要“有才、有德”,是否能够委任为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制度”“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孙中山主张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把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孙中山规划和公布的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其中不少内容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虽然在文官制度运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是民国文官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史无前例的。

——摘编自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美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概括英美文官改革中所确立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对中外官员选拔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外文官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