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秦律中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到七月而纵之。”汉简《二年律令》中规定:“恒以秋七月除阡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口阪险,十月为桥,修陂堤,利津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国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B.已经出现生态保护的理念
C.法律观念逐渐趋于理性化D.立法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2024-05-1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秦律十八种·杂抄》中规定:不得同时从一户抽调两个劳动力去服役;《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规定: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轻罪囚徒,应根据农时暂时释放,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20天。《秦律》中的这些规定反映出(     
A.连年征战导致劳力匮乏B.秦律细密严苛刑罚严酷
C.帝国统一助推律法革新D.统治阶层重视小农生产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造成法律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比较复杂,国家和法产生的根源,一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都可导致这一差异,而其中最根源的一点,就在于一定的法律文化圈中存在着独立的文化隔离机制,这种隔离机制最初是与地理环境相连结的。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体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心态结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心理隔离要素,都进一步加大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4 . 《名例律》是《唐律》的总则部分,规定了刑罚的基本制度及原则,共五十七条,而在这五十七条中,有四十多条引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如《礼记》《春秋》等。这反映出《唐律》(     
A.法律儒家化特色明显B.强化了封建社会伦理观念
C.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D.标志着古代法律体系完善
2023-11-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朱元璋十分重视立法,《大明律》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刑罚上,比以前更严厉而且残酷。此外,《大明律》还增设“奸党”一条:凡违规用人必遭严惩。《大明律》的这些规定(     
A.确立了轻罪重罚的法治原则B.铲除了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
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D.强化了君权至上的专制权威
6 . “五服”(一种以父系血缘分辨亲疏的等级制度)相传为周公所制,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引五服入律始于《晋律》,如亲戚间的财产侵夺案件的量刑,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准五服以治罪”原则在《唐律》《宋刑统》《元典章》《大清律例》中得到了沿用和发展。由此可知,“五服”入律(     
A.捍卫了宗法制的权威B.催生了封建伦理
C.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D.缓和了社会矛盾
7 . 秦朝时,南郡(战国时属楚地)的郡守曾向其下属各县道发出文告,声称“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而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的。该文告(       
A.提出了尊重民俗的原则B.推动了儒法两派思想合流
C.警示了严刑峻法的危害D.强调了统一法制的重要性
8 . 中国政法大学张中秋教授曾说过,“《永徽律疏》是一部优秀的法典,该法典比起单纯地提倡道德,恐怕有效多了”。这体现了《永徽律疏》(       
A.重视教化轻于刑法B.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C.内容通俗易于传播D.以严刑峻法杜绝犯罪
2023-11-2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表所示是两汉时期部分学者对社会治理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言论(     
学者言论
陆贾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
王符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
戴德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A.反思了以法治国的道德局限B.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序幕
C.表达了礼法结合的思想内涵D.探讨了教化对国家治理的功效
2023-11-1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明代史书中关于法制建设的相关记载。这反映了明代(     

记载

文献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明太祖说:“治新国用轻典,刑得其当,则民无冤抑。若执而不通,非合时宜也。”《明太祖宝训·恤刑》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明太祖说:“立法贵在简当,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晓。……夫纲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明太祖宝训·恤刑》
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明太祖说“元以宽失天下,联救之以猛”,刘基回答“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明通鉴》
A.重典治吏成为君臣共识B.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
C.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吏治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