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法乃人类秩序的规则,法治乃当世共同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129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上谕,下诏变法,承认在“万古不易之常经”外,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同时,面对清廷有意修律与西方法理接轨之举动,列强纷纷示好。如英国首先承诺中国倘进行法律改革,即放弃领事裁判权。其后,美国、日本、葡萄牙也相继作出类似承诺。虽此承诺仍是镜花水月,却极大地刺激了清政府的修律热情,成为晚清修律的直接动因。不久,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从此,沈家本开始其主持修律的生涯。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也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时期。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法律的变化。因此,西方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洛克大力倡导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整个自由资本主义的基础;亚当·斯密在洛克天赋财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将自由作为正义的基础,他认为,以契约自由为基础的正义理论中,公平、正义、平等有着特殊的含义,是与等价交换系在一起的,相应地,与公平、正义密切联系的平等指的是机会的均等、法定条件的均等,促进了法律的形式平等。

——金霆《生产方式变革与西方法律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   新时期法制建设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崭新发展的新时代。197971日通过了7部重要法律,恢复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以1982年现行宪法的通过为起点,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调整了自身的结构,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理顺了国家、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1996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到2011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个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以法律法规为主干,涉及宪法和宪法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走上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莫纪宏《改革开放40年:从公平正义到全面依法治国》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晚清和近代西方法律变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经职工民主评选,有关部门审核和政府审批后被授予的荣誉称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3-1988年全国劳模年度授奖概况


材料二   全国劳模评选自2005年起采取“两审三公示”的办法,由表彰大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初审和复审,在本单位、省级和全国进行三级公示,以便接受社会监督。

2015年4月28日,在时隔36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发起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高规格大会再次举行。2015年与2010年的表彰情况相比,企业一线职工占企业人选的比例由55%提高到57%,农民工占农民人选的比例从6%提高到25%。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力《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及其时代价值》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劳模授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劳模表彰有何新变化?指出新时代劳模表彰的价值。
2021-03-11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的社会治理存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一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以君主为核心,由官员与知识分子实施具体的社会治理;二是自下而上较为薄弱的基层组织自治轨道,由乡绅等乡村精英治理。

——费孝通《乡村重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是如何通过官制变革实现“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施行社会治理的。

材料二   独立后的北美13州曾经历了11年短暂的邦联制时期:州几乎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力,而邦联政府却软弱无力。……在联邦党人的鼓吹和推动下,美国于1787年制定了宪法,开始寻求改变。

——刘世洪《纵向制机:变化中的美国中央-地方关系》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建立之初在国家治理上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解决该困境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意义。
2021-04-01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遂,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人主之大物,非法即术也。法者编著之因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帖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理论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法家理论所起的作用。
(2)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以下观点可供讨论:①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②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缉美追欧,旧邦新造”而具有现代化特色。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选择分析:侧重①,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予以说明。侧重②,请结合约法内容予以说明,并指出该法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在“文革”后“依法治国”方略形成的过程。
2020-11-26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近现代法制发展历程

材料一   《大纲》的产生经历了“考察政制——朝臣辩论——改革官制学制——准备起草——颁布《大纲》”等历史阶段……《大纲》规定皇帝有“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人民之自由”。……《大纲》颁布的同时,还颁行了议院法与选举法要领及预备清单,其中预备清单列举了预备期九年内将要完成的各种任务。……

——董和平《关于<钦定宪法大纲>评价的另类视角》


(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简述其颁布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社1687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三大定律,会主义法制的创建与曲折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时,也为后期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奠定了一定的民主法制基础。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确立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依法治国方略逐渐形成并最终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依法治国进入贯彻与推进阶段,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快速发展,依法治国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

——楚向红《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


(2)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任选其中的一个阶段加以阐释。
2020-06-0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时期议会经济立法显著增多,在全部立法中所占比例也日渐增长。都铎经济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事关全国,第二类仅与局部地区或个别利益群体相关。属于第一类的经济法案有《肉食品限价法》《限制皮革、黄铜和活羊等原料出口法》《打击囤积居奇行为法》和调整手工工场劳资关系的《劳工法》《反圈地法》;属于第二类的法律有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进口酒类必须用英国船只运输法》,(亨利七世时期)禁止在伦敦市区从事屠宰业以保护该市肉商利益的《酒价随行就市法》《禁止囤积咸鱼和鳍鱼法修正案》《禁止农村居民在非集市地点经商法》《节日期间禁止戴进口礼帽、必须戴国产礼帽法.都铎议会是英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台磨合器、一种调节机制,而议会的这些性质无疑有利于在议会内部营造一种民主、参与、协商的氛围。

——摘编自刘新成《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与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的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在企业组织立法方面,我国改变了过去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为划分标准的立法思路,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9年,在借鉴国际成功的司法判例和理论的基础上出台了统一的《合同法》,终结了传统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合同法。1999年的宪法修正,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列,并且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概括性概念,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原来的“补充”确定为“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等均在此期间出台。

——据赵青《改革开放40年,影响中国的20部经济立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出现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做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遏出来的。人口压力遏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摘编自《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二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后来,由于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从而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

——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1世纪初我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自古至今,法律都起着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一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从概念上讲,“德礼”是儒家的,“刑罚”是法家的,“昏晓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原理及哲学》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说: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蒙古人带有原始草原部落的传统入主中原,因此元朝法律还有,子殴死杀父仇人,不但无罪,还能得到仇家五十两丧葬费的赔偿。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10 .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孩提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忧
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017-08-04更新 | 2420次组卷 | 9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北京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