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长城史的开端。长城不仅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政治稳定,也保障着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长城相配套的关城、城堡,是平时进出长城的通道,为长城周边地区民众提供了聚集交流的通道,发挥着文化对话与交流的纽带作用。在华夏族影响下,游牧民族的农业成分不断增加;他们的游牧技术、冶铸青铜技术等也深刻影响着华夏族。

——摘编自刘争艳《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

材料二   到清代,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1645年,清政府在张家口和古北口设章京,并要求“尔等驻防之地,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易,毋得阻抑”。1693年,清政府又规定:“喜峰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驿站……今每路各设专官,凡蒙古往来事件,应专委办理,以归画一。”1744年,清政府鼓励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土地相对贫瘠的人民到漠南蒙古耕种谋生,其他地区纷纷效仿。随着内地人民逐渐居住耕种,其“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

——摘编自邓涛《长城是清代民族融合的纽带》

材料三

1935年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广为传唱,其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极大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提议。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定。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017年9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摘编自刘小兰《〈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最强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长城功能的变化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城极大激发国人爱国热情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到颁布《国歌法》的历史意义。
2023-08-14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仲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内监督,日益成为党的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1983年开展全面整党工作时,巡视制度重新被提出并加以重视。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需要向各地、各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对有关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直接向中央和省、区、市党委报告情况”。1996年中央纪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巡视制度的试行办法》,并派出巡视组到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部委进行巡视。以此为起点,每年中央都派出巡视组到各地进行巡视工作。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2009年党中央颁布的《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对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推进从严管党治党具有重大意义,《条例》对巡视工作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工作程序、人员管理及纪律和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从而进一步推进巡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摘编自雷青松《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演进与效能转化》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特色党内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巡视制度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秉贵,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195511月参加工作,在北京市国营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他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20世纪50年代,他总结出站好柜台要做到五点:精神饱满、思想集中、耳目灵敏、抬头售货、动作“三快”;60年代,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7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摘编自《“一抓准”张秉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秉贵苦练服务本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秉贵体现的优秀精神品质。
2021-08-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在魏源的《A》,不单是介绍了世界史地知识,也涉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B》,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日本】石田琢智《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重要的治理工具,其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让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能够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成果。

——骆斌《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对商品买卖的法律规定,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请完成材料二中A和B处的空缺部分。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转型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进步,其中宪法的发展是重要表现。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宪法内容修订为例,说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进步历程。②“德治”作为“法治”的补充,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列举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主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1916年是近代经济立法的“黄金时期”,在参照西方法律的同时开始关注本国商民的习惯现实国情,如《公司条例》《商人通例》颁布前政府曾专聘通晓商律之士,调查各埠商业习惯,历时三载才出台草案。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张謇等加入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立法。短短几年间经济法规覆盖社会经济的大部分领域,基本建立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法制体系。立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农商部奖章规则》《奖励实业办法》鼓励了创办新企业和开发新产品,《农工银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法》规范了金融秩序,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鑫芳《袁世凯时期经济法制建设概述(1912-1916)》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加强经济立法,初期主要集中于涉外企业、税收等领域,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等;1993年“修宪”后,国家立法机关仅用3年时间,就分别制定了市场规制、财税、金融等领域一批基础性的重要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商业银行法》等。2001年入世以后,为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修改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使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

——摘编自张文《现代化、改革开放与经济法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经济立法的特点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立法的作用,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奉行“以法为本”“事断于法”“重刑处断”等司法原则,诉讼审判的程序和制度逐渐趋于规范化。汉代沿行秦时的证据制度,较为重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体现儒家思想的“春秋决狱”制度。唐代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法律与制度,死刑复审制度化、法律化。由宋迄清,古代司法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备,并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司法制度,如两宋的“鞫(审问)谳(检法议刑)分司”。明朝的宦官组织和皇帝亲军直接参与司法活动,司法畸形化发展。清代创设了一些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

材料二1902年,清廷下令修订现行律例,要求“按照(与列强)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此后七八年间,颁行了《公司律》《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编成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等。

1906年,清廷改革官制,仿西方“三权分立”之意,明确大理院“专掌审判”。1907年,命在京师和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分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等审判厅,于各审判厅内增设相应的检察机构。清政府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司法独立”,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从“法制建设”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的多个阶段,这昭示着我国法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我国正走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阶段。可以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革命。

——摘编自陈卫东《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司法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司法建设的意义。
2021-06-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一生与人大紧密相连。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她在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此后,村办企业成了西沟村的经济支柱。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重新寻找发展定位。几年间,西沟村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一一兴建,新产业基地拔地而起。“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

——摘编自《申纪兰:永远的人大代表》


(1)根据材料,概述申纪兰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申纪兰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1-04-1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有自己的特色。宗法家族社会的发展,是“礼治”的坚实基础;而集权官僚政体的巩固与壮大,则继续呼唤着“法治”。儒家思想的法典化和法家法律的儒家化,则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秦律规定:“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非公室告,勿听”。又有“父盗子不为盗”,“子告父母,告者罪”等规定。从法律实践的价值观来看,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和法家化表现为确立族权本位(礼治)与皇权本位(法治)的双向法统。两者的结合可以从《唐律》中的“十恶”中得到集中反映。“十恶”中有四条半是维护宗法家族秩序的,另有四条半是维护集权专制政体的。

——摘编自武树臣《法家法律文化通论》

材料二   1840年之后,西方法律文化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涌入中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礼治文化为底蕴、以专制体制为支撑的传统中国法律制度逐渐走向解体。各种社会力量在探索自强救国的过程中,提出了各种改革法律的方案,中国传统法制逐渐向近代法制转型。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立了以《六法全书》为基础的法律体系,但近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秩序始终未能得以有效确立。

——摘编自蒋传光《新中国法治建设70年》

材料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70年,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的70年。新中国法治建设经历了摧毁与建立(1949-1957年)、发展与偏离(1957-1966年)、停滞与毁灭(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1978-1997年)和法治建设新时期(1997年至今)五个阶段。随着时代的演进,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的法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蒋传光《新中国法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向近代法制转型的原因,并说明其阻碍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8008月,拿破仑任命4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提出了民法草案,参政院先后召开了107次讨论会,于18043月,《民法典》正式颁布施行。第一部分是人法,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例如:

序列内容
11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544545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1134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这部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民法典》不仅在法国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律,丹麦、希腊、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的民法典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颁布实施的民法典。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在晚清以来历次民法草案的基础上,参照德、日、意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拟定了《中华民国民法》,形成了“以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法制编制法”为主干的六法体系,所规定和体现出来的平等,不仅包括男女平等,而且包括雇佣人与受雇人的平等、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平等、承租人与出租人的平等以及所有权人与佃权人之间的平等,内容非常广泛。《中华民国民法》于1929~1930年间分编颁行,基本达到了世界近代民法典的水准,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但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中华民国民法》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未能很好地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实施效果甚徵,影响极为有限。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体现的法律原则,并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民法典。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法典的编纂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2021-10-2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家庭变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传统婚观念根深蒂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基层司法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在婚姻法的贯彻落实过程中,曾一度出现妇女婚姻自由权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针对婚姻司法实践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各级地方政府从加大婚姻法宣传力度,鼓励妇女积极参加社会劳动、提高基层司法人员思想认识、注重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摘编自郭凯《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实践的挑战与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司法实践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司法实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021-05-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