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2021-02-06更新 | 1076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国际格局孕育着变化。正是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激荡时代,格劳秀斯撰写了“法学三步曲”:《论捕获法》《海洋自由论》和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三卷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摘编自《<战争与和平法>:从战争中寻找通向和平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格劳秀斯撰写《战争与和平法》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自1840年鴉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万国公法》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3 . 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2020-09-22更新 | 1051次组卷 | 3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6世纪,法国政治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这一思想:
A.不利于欧洲社会进步
B.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2018-05-10更新 | 950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