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国王们的蛋糕》(如图)是以19世纪欧洲某次会议为题材而创作的漫画。图中间举起一对秤的是英国,左侧的俄国陶醉在“欧洲救世主”的赞誉中,右侧的法国领土则被划掉了一部分。该漫画反映的这次会议(       

A.确立了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B.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
C.实质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D.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2 . 观察下面漫画,该漫画反映了维也纳体系(     
A.在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基础上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
B.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C.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方
D.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不断
2023-12-08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2023-06-11更新 | 5476次组卷 | 31卷引用: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后期用以调整市民与非市民之间,以及不同国籍和无国籍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在有的法学著作中,万民法兼具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性质。公元3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民事流转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奴隶主统治集团对商品货币有着贪婪的欲望,这都是市民法所不能适应的。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结合罗马人与异邦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法律实践,由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制定和发展出名为“万民法”的私法体系。它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万民法因而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摘编自雷昕《浅析国际私法与古罗马万民法的学理关系》

材料二   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是清朝在《布连斯奇条约》的基础上与俄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汇总。其子约较多,对于处理贸易、边界交往、实施边境管理等具体事务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以下为其中部分条文:

“送文之人俱令由恰克图一路行走。如果实有紧要事件,准其酌量抄道行走。”

“凡边界附近打猎,因图便宜,在他人之处偷打,除将其物入官外,亦治其罪……”

“设立边界头目,凡事务须乘公办理,速行完结;如怀私推诿贪渎等情,各按本国刑律治罪。”

“两地奉差大小使臣,因公事到边时,说明因何事前来,系何等人在边候信,听候迎接。”

“俄使请造庙宇(东正教教堂),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

——据马长泉《康熙、雍正两朝中俄划界原则探析——以<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为中心》整理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联合国宪章》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这一规定对国家的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巨大进步,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这为国际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在二战后有了明显的发展。二战后还出现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万民法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与市民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说明《恰克图条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法》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图3油画《地理学家》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1669年创作

图4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赫里特·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2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3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


题中图1至图4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分别予以说明。
2024-01-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湘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写了许多论述国民、国家和民族的文章,他认为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他批评当时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1901年后,他又提出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主张。他认为国家者,则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

——摘编自王春霞《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并评价梁启超对民族国家的认识。
2024-01-0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国家产生之际,由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家长制家庭没有像雅典那样分化为个体家庭,氏族部落内部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但是阶级分化并不十分明显。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动因主要不是由于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而是部落之间的征服战争。部落战争的结果是征服者把被征服者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从而使属于不同部落的人们组成了新的结构,于是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长制家庭便具有了地域的性质。在古代中国,家长制家族组织却与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家长制家族组织不仅没有因为国家的产生而消亡,相反在国家产生以后得到强化,原有的家庭结构生长成为政治结构的补充部分,成为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

——摘编自陈恩林《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

材料二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举起人文主义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运动对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成长,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1617世纪,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形成了大众忠诚于王权的新的政治认同,民族语言迅速传播与使用,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由此,整个民众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大大增强。随着王朝国家的建立,启蒙思想家指出专制君主阻碍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高举起反封建的旗帜,打倒了王权,确立起人民主权作为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体。从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所组成,相反,而是由全体公民结成的统一的共同体。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和西欧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不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024-04-11更新 | 20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试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2024-04-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通幅纵168.7厘来,横380.2厘米,全图完全用中文标注地名。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包括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此外,还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例如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主图采用了16世纪世界地图编绘时流行的椭圆投影,大洲轮廓与实际海陆轮廓基本一致,但中国、美洲的经度误差较大,并且改变了欧洲以本初子午线置于地图中央的传统,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中央,迎合了当时中国“天下中心”的观念。图中的中国部分,主要参考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以及《广舆图》《古今形胜之图》等中国地图。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图文天下——明清舆地学要籍》等

材料二   对于中世纪前期的法国人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它们都是《圣经》所使用的语言。相比之下,只适用于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范围之内的法语,只是一个小的支流,属于方言土语。1330年,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王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法国在路易十四之后发展成为欧洲强权,18世纪欧洲各国贵族也欣赏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法语变成欧洲各国的宫廷语言。如1714年《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为主。

——摘编自陈文海《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国家——法国中世纪后期语言文化的民族化进程探析》

材料三   二战后,法国追随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新中国支持越南人民抗击法国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1954年中法两国总理首次会晤,打开了两国关系的新起点。进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中法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折。1963年,正值中法两国核武器试验最关键的时候,《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共同声明在伦敦、莫斯科和华盛顿签署,这加速了两国接触。同时,毛泽东多次强调争取“间接同盟军”的重要性并重新解释他的中间地带思想。19641月,中法发布联合公报建交。

——摘编自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坤舆万国全图》绘制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图具备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法语的“民族化进程”,并分析法语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两国由敌对到建交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中法建交对新中国外交局面的意义。
2023-12-23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2024届12月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民族问题是国家治现中的小要问题,它关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宣大山西总督尚书王崇古等上疏奏称:“(俺答汗)复约其弟侄并各部落,誓永不犯边,又非如昔之拥兵压境,挟我边臣而坐索也!且闻虏欲图瓦剌,蚕食西番,虑我军议其后,故坚意内附以自固,其情可信。……若允虏封贡,各边有数年之安,则可乘时修备。虏设背盟,而以蓄养数年之财力从事战守,不犹愈于终岁驰鹫,自救不暇者哉!臣等又历稽国朝,北虏旧有通贡之例,如正统初年,也先以克减马价而称兵。夷虏封王亦有太平、贤义、安乐及哈密忠顺王故事。故臣等……以为许封贡使。”

——摘编自赵文《明朝后期对蒙古策略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的思想家认为,王朝国家看似统一,实则离心离德、四分五裂,人民根本没有爱国心。民族国家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约定组成的共同体,是人们摆脱自然状态趋向于过 社会生活的一种倾向所联结而成的。这样,在这个新型的民族国家之中排斥了个人专制的存在。构成这个民族国家基础的不同王权和许多不平等阶级,是具有相同权利的独立公民,人民主权成为这个新型国家的中心。正如“人权宣言”所庄严宣告的那样,“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也正像西耶斯所说:“第三等级就是民族,就是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本已存在的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民族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为此,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涵盖了所有的民族地区。正是在党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民族地区跨入了各项事业空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是主题”。

-----摘编自赵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崇古认为应“许封贡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的最终决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思想家视野中“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差异,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认识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以发展为主题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党推动民族事业发展的政策。
2023-05-06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3届高三选考科目押题(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