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当时美苏冷战愈演愈烈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我国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边倒”的战略抉择,决定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19458月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新中国与苏联发展外交关系的最大障碍。为了区别于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经中苏两国的平等协商和中国提议,中苏决定在原名称“同盟”之后加上“互助”两字,并把条约内容中关于“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中的“尽给予”改为“尽全力给予”。1950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摘编自李莉、宋晓芹《中苏结盟与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彻底断绝。1952年,中国与锡兰的“大米换橡胶”贸易协定,开了中国与不同政治制度国家进行贸易的先河。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英国,这是中国派往西方的第一个贸易代表团。此后,法国、瑞士、联邦德国等国家的工商界代表纷纷访华。

——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及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
2 . 下表为l980—2015年中国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联系事件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     

1980年(件)

1990年(件)

2000年(件)

2010年(件)

2015年(件)

发达国家

2 687

2 075

14 406

85806

194 046

发展中国家

2 003

2754

15 688

58870

157 160

不发达国家

541

602

2185

10 574

27 959

合计

5 231

5 431

32279

155 260

379 216

A.双边外交活动成就较突出B.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实际主导者
C.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D.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09-24更新 | 393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1954年7月,毛泽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解释: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的外交工作(     
A.重点针对美国进行打击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具有革命斗争色彩D.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2023-05-26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祁东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_____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_________应填入(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B.“三个离不开”
C.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3-26更新 | 45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外交活动
2013年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年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2017年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2022年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A.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B.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D.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2月至19527月,邓小平主政中共中央西南局期间,高度重视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区情是少数民族众多,且经济文化落后,民族与汉族间隔阂严重。邓小平认为,“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他主张在政治上,通过“坚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在经济上,“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通过组织贸易活动“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在文化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一些教育事业",“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和平解放西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摘编自田姝《邓小平与重庆的不解之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主张构建西南地区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构建西南地区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

——摘编自《大清会典》《清史稿》

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问题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2022-06-04更新 | 39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石榴原产于中亚、西亚地区,西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现已遍布大江南北。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境内各民族关系形容为“石榴籽”,这一比喻迅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石榴籽”的比喻
A.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所传承的文化基因
B.启发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计
C.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D.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
9 . 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参加时间参加会议或组织名称与会国家数量
1949年11月亚澳工会代表会议14个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和平会议
37个
1954年日内瓦会议5个
1955年万隆会议29个

A.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
C.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D.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10 . 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中,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   )
A.不结盟政策B.对外开放
C.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