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6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发展同西欧国家正常关系,抵制美国对我国的扼杀。这把我国对西欧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收到显著效果。戴高乐将军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世界,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这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1972年我国同西德建交,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第二年西班牙同我国建交。至此,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蔡方柏《中欧关系70年》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已无力应对,因此,不同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应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模式。但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而这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而且,只有一个多极的世界才能包容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摘编自朱跃《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国际背景。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哪些外交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七十年代促使中国与西欧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世界格局。
2023-08-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恩来外交风云》目录(局部)

一、周恩来外交生涯

新中国外交工作的起点——延安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中国一定要管”

“传说中的周恩来”

万隆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让别人看到我们,听到我们的声音”

“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中美关系转折的前奏和“改变世界的一周”

对日外交的“先发制人”策略

尾声

——摘编自傅红星《周恩来外交风云》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严密。)
3 . 阅读材料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经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想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精神,应查阅他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是怎么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02-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延续民国前期的发展轨迹,相对盲目且自发,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以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为主要方式,争取各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局部抗战时期,国内学生、留学生特别是归国留日学生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形式,掀起了民间外交活动的高潮。1931年9月28日,中央大学学生就质问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为何不积极抗日。1932年3月,部分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自发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发行《国民外交杂志》宣传其主张,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宋庆龄、沈钧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以及辽宁国民外交协会、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

——摘编自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立即着手创设官方外交,而且几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时称“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成为新中国发展与非建交国家,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渠道。20世纪50-70年代,在开辟民间外交的实践中,中国逐步形成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代民、官民并举”的方针,并建立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民间外交组织,积极开展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民间外交从开辟国家关系逐步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型,民间外交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为新中国构建新型外交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骥等《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人民的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日战争时期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
2022-12-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匈奴势力进入西域后,通过乌孙间接地开始控制西域,而汉朝通过和亲使政治势力进入西域,使匈奴势力呈消减的趋势,到汉昭帝时,匈奴势力有抬头之势,宣帝继位后出兵匈奴,加上匈奴内部不.和,逐渐结束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总统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并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傣、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

——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

材料三 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同时享有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特别是从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又新建许多工业项目,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了民族地方的发展。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强调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充分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反映了民情,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

——摘编自陈国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国一直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法彼此接触,增加了解,中法关系得到较大发展。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外交领域积极推行谋求法国大国地位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组织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的第三力量,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戴高乐逐渐意识到,要使法国在全球获得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1957年和1963年,法国前总理富尔两次访问中国,加快了中法建交的进程。1964年1月27日中法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了世界。

-----摘编自李敏《中法建交始末》

材料二   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1997年5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共同签署了中法联合声明,决定两国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该文件勾画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展中法关系的总体框架,对两国在各个领域的长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吴志成等《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材料三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2022年4月24日举行的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获胜,成为20年来首位胜选连任的法国总统。…“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是中法建交的初心。中法、中欧也将继续加强对话、坚持合作,共同推动中法、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致力于各方自身发展,也为这个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摘编自新华国际时评《期待中法中欧合作行稳致远再上新台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法关系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2023-12-1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存在着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同盟会誓词理解为在“十八行省”范围内建国,而将东北三省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卫包含一些立宪派、旧官你和温和革命派成员,他们大多数反对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1907年,杨度在《中国新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狭隘   的“民族建国主义”会导致国家分裂,以至迪到列强瓜分而亡国。此后,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捉倡民族平等,但多来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

——摘编自《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中国民族事务工作。为了全面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调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以来中国民族观念经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宣传实际上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以新中国为宣传对象的对华宣传,对象是中国大陆居民,总体宣传思路和政策以推销中美“友谊”为主;另一个是关于新中国的涉华宣传,对象是大陆以外的世界舆论,尤其是港澳台华侨和中国周边国家,总体宣传思路是以反华、反共为主。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的宣传很难直接渗透进中国大陆,加之朝鲜战争后新中国国际声誉的迅速提高,美方评估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人、周边国家乃至第三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华宣传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以中国大陆为对象的对华宣传规模在缩减,重点转变成以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舆论为对象的涉华宣传,其规模远超同时期的对华宣传。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材料二   19781216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11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然而,19794月,卡特签署《与台湾关系法》,并提出要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使之“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这公然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国政府立即向美国政府递交了抗议照会,强烈抨击《与台湾关系法》对中美关系发展带来的伤害。20世纪80年代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两国交往向各层次、各领域拓展。

——摘编自杨洁勉《中美外交互动模式的演变:经验、教训和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新中国宣传策略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应对中美关系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022-07-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9 . 为了治理好地方基层,加强中央集权,古今中外的最高执政者采取了诸多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央集权的元素。



图1秦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的法令

图2秦朝交通大道

材料二   在中华帝国统治下,行政机构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一直维护着乡村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美】威廉·古德《家庭》

材料三   有位政治家曾经形象地用两个圆来表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联邦制,其中大圆代表联邦政府,小圆代表各州政府。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得以建立和巩固的原因有哪些?从材料二中提取传统乡村治理的主体并简评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观察和比较材料三,选出你认为最符合联邦制特点的一幅图,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举措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2022-01-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存在着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同盟会誓词理解为在“十八行省”范围内建国,而将东北三省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里包含一些立宪派、旧官僚和温和革命派成员,他们大多反对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1907年,杨度在《中国新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会导致国家分裂.以至遭列强瓜分而亡国。此后,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

——摘编自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为了全面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扬《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以来,中国民族观念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