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纳粹德国派遣军事顾问和各类专家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各部门和军队中任职。随着希特勒称霸欧洲的扩军备战步伐加快,德国对战略物资的需求量成倍增长,中德间的互助合作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935年,两国外交关系从公使级上升为大使级。为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1936年5月13日,希特勒致函蒋介石,称:“中德两国之货物互换,实给予两国经济以莫大裨益,获蒙钧座异数关怀,谨为申谢。”德国由此在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说,宣布德国承认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并正式提出抗议。7月13日,德国国会批准了象征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正式建交的《满德友好条约》。在中德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于1938年11月召回驻德大使程天放。中德间持续了11年的军事合作从此结束。

——摘编自隋牧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历史考察》第4页(共6页)

材料二   2001~2016年中国在德国贸易伙伴中的位次。

年份

中国在德国出口

伙伴中位次

中国在德国进口

伙伴中位次

年份

中国在德国出口

伙伴位次

中国在德进口

伙伴中位次

2001

14

9

2009

8

1

2002

12

7

2010

6

1

2003

10

6

2011

5

2

2004

10

6

2012

5

3

2005

11

4

2013

5

3

2006

11

3

2014

4

3

2007

11

3

2015

5

3

2008

11

3

2016

4

2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双方发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德关系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德国联邦统计局2017年2月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及法国跻身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及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并且中德经贸关系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摘编自胡越《中德贸易关系发展及新机遇》


(1)根据材料一,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德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德贸易关系发展的状况及其影响。
(3)结合材料信息,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德关系的不同。
2023-01-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选择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下半年,中国农业代表团、工业代表团等相继访美。中国还邀请美国许多大公司来华为自然资源开发、重工业建设、石油开采等领域提出建议。19797月,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协定》签字,该协定是“中美商务关系的核心”和“美中关系的转折点”。19798月美国副总统蒙代尔访华,向中国通报了美国为推动两国经济关系所采取的步骤: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协助中国发展水电,为中国提供贷款,鼓励美国企业界向中国投资。197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额达到24.51亿美元。

——摘编自陈从阳《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中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1年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为805亿美元,是1979年两国建交时的32.8倍。1979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累计近6000亿美元。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大陆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以2000年计算,美国在中国大陆投资所带来的赢利收益高达72亿美元,比从墨西哥所收取的多了57%,比新加坡多出1倍多,是巴西的近4倍。

——摘编自于朝晖《试析7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经济关系发展的重大意义。
2023-12-24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价值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

——摘编自彭波新《新中国70年外贸发展:从小兔到大象》

材料二   1978年之后,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剔除汇率等因素,当年出口实际排名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79—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中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摘编自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国际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润于6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刘坤一)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张作出相应“保证”。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坚决镇压。在清廷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势甚“猖獗”,主张竭力“剿办”,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大局危急”。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的提议,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11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19475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1949122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以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逐渐不再以政党和政权性质进行区分。中国的经济援助方式也从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方式、援助项目合资合作方式等强调互利双赢等方式。中非间发展为“全天候”友谊,进而确立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摘编自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材料二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对非洲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400多家增至3000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2000年开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曾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资金和支持。据统计,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非洲来华的留学生总数为61594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非洲国家援助。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维和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

——据自朱瑞君、关伟娜《数据看中非:“非”一般合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以后中非交流合作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公民”最早由古希腊哲人狄奥根尼提出,“当人们问他是哪里人时,他回答说我是世界公民”。除奴隶主和奴隶之外的自由民渴望休养生息,这种对古希腊世界及各城邦止战、和平、 美德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等哲人的论述中大量存在。雅典斯多葛学派系统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思想,应废除国家的界限,组成一个共同的社会。然而正如有研究者分析指出,“(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不加掩饰地向我们揭示了(雅典)平等的真相。”随着国内公民集体民主内部关系的调整,逐步走上海上扩张之路。雅典奴隶制的的本质特征就是其侵略性,即侵略、掠夺、剥削和奴役异邦人的趋向。最终在内外矛盾之下, 成为马其顿人鲸吞的对象。

——摘编自宋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教育溯源:“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材料二   据学者统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的这一天,全世界还有5000万人在流浪,或者在集中营中,或者在四处逃生,更有2000万人,彻底的失去了家园。而德国法西斯,为了所谓的“拓展生存空间”,也付出了600万国民的代价。战后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宿怨深厚的邻居开始,……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此时的合作不仅在区域出现也在世界出现。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 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希腊“世界公民”的理念和实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谈谈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发展趋向合作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历程,运用史实分析中国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贡献的中国智慧。
2023-12-1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989~2018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下表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说明关注该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023-09-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华冲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依国际法的主客两分视角,将春秋时期的朝聘、会盟等盛行于国君间的礼节与国际法对应起来。下表为《春秋》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

鲁君   年数
类别   次数
隐公桓公庄公悯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总计
11183223318181831321527255
王臣与会(天子与诸侯)6111131115
诸侯与诸侯884112483645366
诸侯与卿大夫2431583151465571
卿大夫与卿大夫131341053939
总计1112722614152331181418191

——摘编自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等

(注:《春秋》采用鲁国纪年,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14年即公元前481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法学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国际法,在诸多重大国际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上,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70年来,国际关系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中国国际法学者撰写了相关的论著进行国际法评析,如中东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2001年“9·11事件”与阿富汗战争、《巴黎协定》开启的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等;此外,中国国际法学界还关注了一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新中国与承认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边界问题、美国的“台湾关系法”、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事件、G20杭州峰会等。空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国际法学者及时予以了关注。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等不但成为了现代国际法的新分支,而且也是中国国际法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

——摘编自杨泽伟《新中国国际法学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法研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新中国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2022-11-04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以“新中国初期的治国理政”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54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同时,在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开创了新中国的治国理政新范式。

材料二   该学习小组又搜集了的1949年至195910年间《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分类和统计数量变化


1949年——1950年,《人民日报》广告多是日用品广告,其中轻工业产品占92%,私营企业广告占60%、国营企业广告占15%,个人占5%,公私合营广告占20%。1956年以后,《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多是工业产品,并且是重工业产品为主,占比80%多,广告的发布者大多是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占比达到98%。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主义的角度概括建国初期治国理政新范式的内涵。
(2)研究治国理政,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人民日报》的商业广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的角度对建国初期治国理政的意义加以阐释。
2022-04-28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沭县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

——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美国人口统计局2012年9月12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为32229美元,不到非西班牙裔白人收入的60%;非洲裔美国人贫困率为27.6%,约为非西班牙裔白人贫困率的3倍。……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纽约市在2011年68.5万次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

——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