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民族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是指今天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包括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西方扩张,并逐步将西域地区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始于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并且与部分西域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和开发之路。随后,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成为对西域的实际管辖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西域的经营方略》

材料二   中国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唐朝唐朝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和    其长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明朝在中央设置礼部、鸿胪寺和 ,作为管理民族事务的三大机构重修长城,设九边重镇册封各地民族首领,由各族酋长世袭卫所、土司职务,重视茶马贸易、马市等经济交流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西北设伊犁将军;乌鲁木齐设都统;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朝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依次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唐、明、清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2 . 政治制度和政策必须顺应时代而变化,方能推动社会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请结合所学,完善下面表格。

材料一   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新纪元。从此,“人民”、“民主”、“共和”、“科学”、“自由”、“解放”等等词汇开始写入历史的新篇章。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在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突然迸发出来的。它在中国出现或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清代的最后几十年里已经开始。虽然民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末改制所形成的政制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递变关系。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作者认为:“虽然民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末改制所形成的政制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递变关系”。请从民主宪政发展的角度论述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二   


   图1                                                  图2

11943111日外交部长宋子文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签约仪式。

1943年1月11日,重庆国民政府和英国、美国分别签订了条约,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的治外法权。

2: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左)和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右)。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3)阅读材料二图文资料,分别说明两个事件的历史背景。
2020-1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89~2018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下表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说明关注该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023-09-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华冲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依国际法的主客两分视角,将春秋时期的朝聘、会盟等盛行于国君间的礼节与国际法对应起来。下表为《春秋》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

鲁君   年数
类别   次数
隐公桓公庄公悯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总计
11183223318181831321527255
王臣与会(天子与诸侯)6111131115
诸侯与诸侯884112483645366
诸侯与卿大夫2431583151465571
卿大夫与卿大夫131341053939
总计1112722614152331181418191

——摘编自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等

(注:《春秋》采用鲁国纪年,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14年即公元前481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法学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国际法,在诸多重大国际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上,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70年来,国际关系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中国国际法学者撰写了相关的论著进行国际法评析,如中东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2001年“9·11事件”与阿富汗战争、《巴黎协定》开启的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等;此外,中国国际法学界还关注了一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新中国与承认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边界问题、美国的“台湾关系法”、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事件、G20杭州峰会等。空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国际法学者及时予以了关注。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等不但成为了现代国际法的新分支,而且也是中国国际法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

——摘编自杨泽伟《新中国国际法学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法研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新中国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2022-11-04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由于领事裁判权有着种种弊害,中外双方均有改进这一条约特权的意向。尤其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更激起了清政府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强烈要求。为此,它采取了改革司法制度等的实质性行动,但其努力收效甚微。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综述》等

材料二   下表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主要历程。

阶段主要做法
19121918已朝平等互惠的大方向努力
1919参加一战;对德、奥等战败国,要求废除旧约,重订平等新约等
19201925签订《中德协约》《中奥商约》和《中俄协定》
19251928“到期修约”:坚持与各国修订不平等条款,对不愿谈判的国家毅然宣布旧约期满失效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口号及名称上虽然承继“反帝废约”之“革命外交”,但在实质上与被推翻的北洋政府相当接近,外交上的连续性相当明显

——摘编自《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材料三   1949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第一,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第二,在执行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

——摘编自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进行修约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对外政策的意义。
6 . [中美关系]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

——摘自毛泽东写的《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49101——20081231日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框架分析。

1949.10.1-1971.4.91971.4.10-1989.4.141989.4.15-2008.12.31
政治报道动荡仍频保守和改革博弈人权问题严重
经济报道经济落后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发展迅速,但缺乏稳定和平衡
外交报道对外扩张、野心勃勃走出封闭,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势力,充当世界警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所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1949—2008年间《时代》周刊对中国报道的任一时段,概括该时段《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021-06-0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十堰市郧阳中学、十堰市第一中学2021 届高三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