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注:“二年”指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规定,在干道上每隔十里设置的“邮”,是由十二个邮人之家组成的小型聚落,在从事耕作的同时,轮流当班负责文书传递。邮人随时待命,收到中央政府发出的重要文书和紧急文书后立即以步行方式传递至下一站。据此可知(     
A.文书行政有利于社会治理B.邮驿制度加强了边疆控制
C.人口迁移推动了经济发展D.干道建设增加了财政负担
2 . 北宋皇祐二年,吴中、两浙路发生大饥荒,主政官员范仲淹根据当地百姓信奉佛教的特点,鼓励住持招揽民工翻修寺庙。明崇祯年间,“京城内外疫病盛行,小民无钱可备医药者……命选太医院精医,分拨五城地方诊治给药”。这些救助措施(     
A.体现了民本理念B.推动了佛教发展C.发挥了教化功能D.调用了社会力量
2024-05-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清代基层空间中的宗族组织普遍发展,如湖南宗族治理以编修族谱、修建宗祠等来显示其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江西则由诸多权威人士共同参与宗族治理,广东许多盐商成为地方望族后直接参与地方宗族的组织与建设。这表明当时基层治理(     
A.呈现出多样化B.实行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的体制
C.依赖宗族长老D.依托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2024-04-2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B.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D.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规定,凡耕种土地者每亩纳粮食2升作为义仓粮,存贮州县,以备荒年赈灾之需。唐代宗广德年间,义仓已普遍设立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唐代(     
A.完善了民间社会救济制度B.拉开了国家广设义仓序幕
C.吸取了隋朝迅速灭亡教训D.政府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2023-11-2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县以下设若干乡、亭。乡、亭以下设里,“乡”和“里”成为中国乡村制度里最为重要的两级组织。乡官主要由官派产生,附以民间推选,并享有俸禄品秩。由此,中央王朝体系几乎将权力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隋唐以来,“乡”的功能逐渐弱化,但乡村的治理依然受地方政府控制,同时依赖乡绅。士绅受官府委托,是国家权力在乡村地区的延伸,同时又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作为老百姓的代言人。官僚与绅士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精英人物,在古代乡村治理过程中,既有协作又有冲突,分别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北宋至清末,这一时期,为巩固皇权在乡村的统治基础,“县”以下实行保甲制度,基于族权庞大的宗族组织,建立以士绅为纽带的乡村自治体系,这一阶段的乡村治理基本以乡绅为主。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西方的自治是相对于他治而言的,即自己治理自己。这一自治观念传入中国,本土化为中国的乡绅治理。乡绅治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治,因为治理的主体是乡绅,而治理的对象则是包括乡绅在内的基层群众。这种自治观念不仅忽略了民主权利的内核,而且突出了其工具性的价值。清政府利用自治作为防止民众进一步“滋事”的幌子。在工具性“自治”观念大行其道的同时,强调民主权利的自治呼声也不乏少数……但被予以贯彻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从实践层面推动了“自治”观念的中国化,即在外部力量的引导下,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演变,并分析乡绅治理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基层自治。
2023-11-1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的州县官员条例强调,县令“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不致长奸损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此举旨在(     
A.确保中央政令畅通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宣扬儒家纲常伦理D.整顿基层管理队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秦代营建阿房宫、修骊山始皇陵、北筑长城等征调,动用的劳力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以上。为供应河北(黄河以北、潼关以东)戍守军士的粮草物资,役男在运输途中因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这说明秦代(       
A.百姓的人头税负担极为沉重B.人身束缚关系较强
C.募役法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D.徭役制度混乱不堪
2023-11-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酢(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户一盾,皆(迁)之。

——云梦睡虎地秦简《傅律》

史料二   每户由该地方官岁给门牌,书家长姓名、生业,附注丁男名数。出注所往,入稽所来,有不遵照编挂者治罪。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十甲为保,立保长,限年更代,以均劳逸。

——《清会典事例·户部七·保甲》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兴起是一个自发演变的结果。一些城市通过革命、联合反抗、和平谈判、金钱赎买等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获取特许状,取得城市自治权。城市内包括商人行会、手工业者行会、各种公会、市议会等在内的权力团体除了共同的利益之外,必然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正是这种权力之间冲突与斗争,导致了权力间的相互牵制。

——摘编自王婷《西欧中世纪与清末城市自治比较研究》


(1)请你给出材料一两则史料适合研究的课题并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二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的特点。
2023-11-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历代的王朝都存在出于各种目的对人口进行强制迁移的政策。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籍也有关于汉朝将地方豪强旧族迁徙到关中的记载。秦汉此举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统一国家的民族融合B.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D.加强王朝中央集权需要
2023-10-03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