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2023·安徽滁州·三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自1884年德国颁布工伤保险法规后,法国、奥地利、英国等国相继实施了工伤保险。根据国际劳工局调查统计,1925年世界上共有7个国家将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的范畴,1963年则有50多个国家将其视为工伤保险事故。这一变化旨在(     
A.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干预B.劳资矛盾呈现激化的趋势
C.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D.企业用工制度不断完善
2023-06-02更新 | 272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十六世界现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70年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变迁

阶段治理格局特征
19491982单向度社会控制在农村,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再到发起急促而迅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城市,延续延安时期管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传统,对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国营企业职工)进行“单位制”整合;对于没有单位的一般居民,包括家庭妇女、摊贩、商人、自由职业者、无业人员以及失业人员等,则采取“街居制”管理体制
19832011全方位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20122019协同共治格局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运行机制日益形成

——摘编自彭秀良《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基层治理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023-12-08更新 | 223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7 世界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4 . 据统计,与1979~1980年度相比,1986~1987年度英国社会的福利开支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直接下降趋势得以控制,80年代初以后稳定7%左右。这反映出
A.高福利投入无益国家发展B.福利保障社会化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C.国家垄断的调节作用丧失D.福利国家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技革命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流动机会,造成了新的社会流动内容。根据如表可以推知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1960年和1981年劳动者数量统计
分类雇佣劳动者非雇佣劳动者
组成工人、职员、学者、经理、政府官员等资本家、手工业者、商人、农民、独立的医生和律师等
1960年人数2030万600万
占就业人口比例77.2%22.8%
1981年人数2230万340万
占就业人口比例86.5%13.5%

A.社会结构已发生根本改变B.农业和手工业地位不断下降
C.阶层流动的变化趋势加剧D.政府官员成为新雇佣劳动者
2020-11-15更新 | 768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课时34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6 .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而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帮助穷人。这一变化(     
A.反映出美国社会矛盾基本消除B.导致自由主义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C.说明美国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D.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形成
2023-08-29更新 | 590次组卷 | 12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选必1 高频选择题50题专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英格兰社会发展显著,但中后期也出现诸多问题,有学者描述为“都铎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已然危及社会秩序,有学者估算,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城镇贫困人群占总人数的5%~22%。因气候变化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让一部分人沦为“食不果腹”的穷人;部分乡村之人流离失所,对民众心理造成很大冲击,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物价上涨直接降低了“工资”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当时此类人口的数量不容低估。

一直以来,基督教会是英格兰社会的贫困救济机构。基督教会不仅有救济的道义,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拉提安编撰的《教令集》,对教会财富用于救济穷人做了详细规定。这种情况在16世纪中后期发生了变化,1547年,伦敦市议会决定向市民强制征收济贫款,取代原来的星期日募捐筹款方式,以此为开端,诺里奇、约克等城市都开始了济贫税的实践。虽然各有特点,但共同点都是以堂区为单位,向居民和在此拥有地产者强制征税,用于救济本地的贫民。至此,济贫税作为一个新税种,首度出现在议会通过的法令中,具有了法律效力,作用于英格兰全境。1598年,对《济贫法》做了修订,明确了征税人员的职责。1601年,再次修订《济贫法》,又一次确认了这些原则。此次《济贫法》规定的征税原则,尽管有所改动,其有效性一直持续到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出现“都铎危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应对都铎危机的措施。
8 . 19世纪,英国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些民间慈善机构通常与政府济贫部门密切合作。有学者就19世纪60年代初期之前的伦敦慈善机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英国(     

A.民众邻里互助意识增强B.贫富分化矛盾得以化解
C.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改善D.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救助
2023-01-27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选必一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识串讲
9 . 【近代西方地方组织的发展】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以郡作为认同对象的协会组织。除编纂郡志外,乡绅们还在伦敦形成了类似“同乡会”的社团活动。据约克郡人约翰·肖回忆,17世纪80年代生活在伦敦的同郡商人会在宴会中商讨如何为本郡行善事。17世纪50年代,这一习俗蔚然成风,沃维克等郡的商人和乡绅纷纷举行年会、晚宴等活动。到了19世纪,出现了郡历史协会(指对某个郡的历史文献、实物乃至地形进行调查研究的知识团体)。首家郡历史协会大概是1833年成立的沃塞斯特郡自然史协会,随后林肯郡古物协会、苏塞克斯考古协会、兰开夏郡与柴郡历史协会等相继建立。19世纪英格兰的郡历史协会逾30家,绝大多数延续至今

—摘编自陈日华《古物学家与近代早期英国民族认同建构》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时期涌现出大批地方性历史学会,以强化公共历史记忆下的乡土认同。地方性历史学会关注地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它们通过研究、宣传和编撰地方历史,促进人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强化人们的乡土意识。研究表明,虽然德国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性历史学会,诸如“巴尔历史与自然史学会”、“拿骚古典学和历史研究学会”“上法兰克历史学会”等,但这类地方性历史学会的广泛建立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象。例如,仅在巴登地区就出现了布莱斯高历史联合会、中部巴登历史联合会、韦特海姆历史联合会等多个历史学会。到1900年左右,德国境内拥有大量会员的重要地方性历史学会已经达150个,另有许多活跃于地方乡镇的小型历史学会没有列入统计。

—摘编自邢来顺《乡土认同与德意志帝国时期政治社会矛盾的舒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郡协会组织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德国地方历史协会的共同作用。
2023-07-09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2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基本方针。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劳保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劳保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022-08-26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4两种文明模式的竞争与并进-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