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日方来华朝贡,中方回礼馈赠。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派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当时官方贸易据主导,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时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日贸易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宗时市舶司所收犀象、香药等舶货,“岁约获五十余万斤、条、株、颗”“一岁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宋仁宗天圣以来,犀象等宝货“充牣府库,尝斥其余以易金帛、刍粟,县官用度实有助焉”。至皇祐中总入为“五十三万有余”,宋英宗“治平中又增十万”。到南宋绍兴年间,市舶司的“抽解与和买岁计之约得二百万缗”。因此,在宋政府特别是南宋政府财政中占有相应的比重,“大率盐铁居十之八,茶居其一,香矾杂收又居其一焉”。

       ——摘编自漆侠著《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70年贸易总值为12 067.7万海关两,1911年则增为其7倍。1870年以后贸易增加的原因很多,其中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及中外间设立电报,尤为重要。此外,1870—1892年的22年间,贸易总值增加近一倍,1892—1911年贸易总值则增近三倍,后一时期贸易值所以增加较为快速,关键因素之一是1890年到1911年间修筑了很多铁路,如中东、胶济、芦汉、北宁、沪宁、广九、津浦等线。其次,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东北开放对外贸易,1902—1911年,东北共有10处口岸开放,并开始有大豆出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1950年4月签订的中苏两国贸易协定和苏联向中国贷款的协定,立即使1950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在中国大陆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其后,中国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西方“封锁”“禁运”,中国大陆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发展更快。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晚清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4-04-05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万历年间瘟疫流行。旱灾经常与瘟疫相伴随,使瘟疫迅速蔓延,加重瘟疫的危害性。旱灾有时还伴随蝗灾,旱灾导致禾稼尽,饥荒不断,粮价飞涨,人相食。“民饥多疫”是万历年间瘟疫发生的典型特征。除了旱蝗灾外,受地理环境影响,一些地区受到其他灾害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灾害同样与瘟疫相伴随。像一些地区经常受到水灾影响,如上海嘉定县万历三年乙亥,大水疫。万历年间的瘟疫除了与其他灾害相伴随的特点外,还有种类复杂多样、患者症状不一、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万历年间瘟疫流行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还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朝廷停止大型工程,诏免灾区夏粮秋税,留以充赈并督促地方官员维护好社会秩序。《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记载了万历年间一些应对瘟疫医术高明、积极作出贡献的医生,如浙江周行县蔡系施药,救活数万人。

——摘编自王金鹏《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根据材料,分析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特点。
2024-04-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工业革命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当代
广度亚欧之间长期存在贵金属流动,16世纪扩展到美洲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制之外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制度化金融中心数量少,商人和银行网络开始发展起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穷国的影响不断增加
分层通过一些小的中心组织国际金融;欧洲中心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贸易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贸易各处都有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根据材料,概括金融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
2024-03-3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大题03 特点、特征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某种意义上,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可称为“白银世纪”。17世纪末以后,葡萄牙在其属地巴西开始大量开采黄金,英国抓住了机遇,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梅修因条约》,葡萄牙向英国出口葡萄酒,英则向葡及其殖民地出口制造业商品,此后两国又签订一系列补充条约。但是,葡对英的贸易总是呈现逆差,为了平衡贸易赤字,葡动用从巴西运回的黄金,把它们不断地送到英商手中,于是巴西黄金经过葡萄牙这个漏斗,大量地流入英国国库。“1700年从巴西流入葡萄牙的黄金为35万英镑,1760年时已高达220万英镑……从18世纪30年代起,葡属巴西的所有黄金、钻石的收入中用来贴补葡与英之间贸易赤字的价值数额在100万至200万英镑之间”。

有人估计,18世纪巴西出产的1000多吨黄金中,有90%被运至葡萄牙,其中有60%,即500多吨又被运至英国。大量黄金被运至英国,为英国货币稳定、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证。18世纪,英国成为西欧黄金中心区,西欧商人资本,特别是荷兰商人资本,在荷兰丧失经济优势后,以购买英国国债的形式大量流入英国。1737年,荷兰人拥有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相当于英国全部国债的1/51762年,荷兰人拥有1/4的英国国债,高达1200万英镑。

——摘编自罗翠芳《1618世纪商人资本在西欧国际流动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商人资本在西欧国际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货币稳定的有利条件。
2024-03-26更新 | 18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世界农产品中食品的贸易数额,19世纪50年代约近400万吨,80年代增加了三倍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为4,000万吨,后来历经两次大战,大体上也还维持这个水平,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又突增了一倍(详见下表)。

1854—1858年~1962—1966年世界农产品(食品)的出口额(单位:百万吨)

 1854—58年1884—88年1901—13年1924—28年1934—38年1952—56年1962—66年
小麦
黑麦
大麦
燕麦
玉米
牛肉
猪肉
羊肉
黄油
总计
2.5
0.3
0.3
0.2
0.5
0.03
0.04

0.03
3.9
9.5
2.0
1.9
1.4
2.5
0.1
0.3
0.2
0.1
17.82
19.6
2.3
5.5
3.0
6.8
0.6
0.4
0.2
0.3
38.7
23.8
1.9
3.4
1.6
8.4
1.2
0.6
0.2
0.4
41.5
17.3
0.9
2.6
0.8
10.0
0.9
0.5
0.3
0.6
33.9
27.1
1.3
5.9
1.5
5.3
0.9
0.5
0.4
0.4
43.3
54.4
4.5
6.8
1.3
22.3
1.4
0.8
0.5
0.6
92.6

数据来源:R.M.Stern,Kyklos,13,1960,58—61;F.A.O.Tradeyearbook,Vol.22,1968。

——摘编自董恺忱《农产品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贸格局越来越趋向于多极化和区域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间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市场,农业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详见下图)。

(图)1992—2020年主要经济体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计算整理所得

——摘编自吕屹云、方凯、许思源《近30年以来国际经贸格局变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并就如何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上图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数据进行解读。
2024-03-19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专练)热点05 多极趋势,大国博弈-【高考热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51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周代的城市,按照奴隶制的等级尊卑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对各级城市的面积大小、道路配置以及城市中行政、经济等功能分区,均有严格的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


上述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哪些特点?
2024-02-1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并且带动了西欧的崛起与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和扩张,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和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的规模,改变了世界市场中亚洲(尤其是中国)占主导的格局。

——摘编自许伟、薛权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史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唯物史观】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请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论证这一观点。
2024-02-1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唐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飞钱……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除飞钱外,唐代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能的信用票据……宋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代用券——交子、关子和会子。明中叶后,商品货币经济进入新阶段……在江南许多市镇大额现金转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商业贸易的需求和异地资金结算。于是,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流通日广,为长途大宗贸易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史料二   “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柜坊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它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中世纪的欧洲,国家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通过定期集市进行。当时的欧洲货币种类繁多,伪币横行,于是出现了以专门鉴定、估量、兑换货币为业的钱窗,称为兑换人。需要现款的商人可以向兑换人借款,按期票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这样,兑换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银行家。信贷业务开始发展起来。

——摘编自周振《“古代没有银行”?》

史料三   石仓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乾隆至道光时期,石仓就形成了极其活跃的土地市场、乡里社会,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契约文书。在石仓,大至数千亩之山场、十几亩的水田,小至一个棚屋,甚至一棵树,在进行权利转移时,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当事者都会订立契约。石仓七村村民阙龙兴家中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古契约,是中国体量最大的客家契约文书藏品。石仓契约全面展现了石仓传统时代土地关系、民间借贷、工业生产、宗族与社会等历史关系,通过买卖契约、账本、家谱、分家文书等资料,还原了那份历史记忆,主要记录了嘉庆、道光、光绪多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反映生产生活过程的地契、田契、卖女典妻契约、婚约、证书执照、祖宗字画等。

——摘编自《解读契约文化,回归历史文脉——浙江石仓契约博物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特征。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隋唐和中世纪欧洲古代银行形成初期的异同。
(3)史料三主要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2024-02-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