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古代有关质量管理的内容。

史料记载出处
先秦时期出现“物勒工名”制度,即在制作的物品上要镌刻工匠的姓名,以便日后发现问题时追究责任。《礼记·月令》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甬(桶)不正,二升以上”“斗不正,半升以上”“斤不正,三朱(铢)以上”,均要罚款,“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秦律》云梦睡虎地秦简
“诸校斛斗秤度不平,杖七十……有行溢、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官吏如果是违法知情者,则与违法者同罪;不知情者,罪轻二等。《唐律疏议》
“民敢违诏复织,募告者,三分赏其一”,军器监派人到各地都作院指导、监督各项标准的执行,并将执行标准和产品质量作为都作院官员考核的依据。《宋刑统》
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不)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明律》
本店……须凡事究心,益求其善,以为子孙世守之业。倘有不肖……劣者则为下流苟且之事,丧心败德,永无昌炽之期。清代徽陈士策

——摘编自李良平《古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措施的启示》

材料二   秦汉时期,无论是对官营手工业还是民间产品生产,其“度”“量”“衡”等计量规范,以及法式、形制等质量标准都由官方直接控制。唐宋时期,政府除了对京畿地区和宫廷奢侈品、兵器等特殊产品采取较为严格的事前质量规范外,对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环节的“行滥”现象,则更多采用“诸色人”等社会主体主动“募告”以进行事后惩戒的方式进行监管。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管从生产流程的直接控制转向对采购环节的事中、事后管理……政府对商品流通环节和市场交易环节的质量监管更大程度地依赖牙侩、行会、公所等社会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进行,契约习俗取代法令条格成为商品质量监管的主流规范。

——摘编自程虹、陈昕洲《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质量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烟叶即焉,顺治四年,城西三十里颜村店创种,相习渐广,至今遍地栽焉”“城外植烟多,城内烟坊兴”;1829年包世臣记载:济宁“其出产以烟叶为大宗,业此者六家,每年买卖至白金二百万两,其工人四千余名。”由此可知,济宁地区的烟草种植业(     
A.刺激了制烟工业的繁荣B.反映当地农业的市场化倾向
C.受制于世界市场的拓展D.冲击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诗·商颂·长发》记载,商人的第11代祖相土发明了马车;而《周书·酒诰》记载,商人祖先王亥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交易;《六韬》也记载:“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这表明,商朝(     
A.商业活动已开始兴起B.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C.注重商业与贩运贸易D.工商食官格局逐步形成
4 . 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远古部落名)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曲):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C.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D.神权政治色彩明显
6 .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漕河故事,军运一般不过淮,则民舡不得行。”“白粮乃玉食之供,各宫之膳,其视军储之粮尊卑轻重盖天渊矣,安可以军粮船而先于白粮船乎!”《明会典》也提到:“粮船如遇亲王黄船(装御用之物)二只经过,一时回避。”这反映了明代(     
A.官府垄断了运河漕运权B.礼制在运河交通中的体现
C.运河的通航沟通了南北D.漕运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7 . 据晚唐陆龟蒙《耒耜经》记载,适宜江南水田耕作的江东犁由11个部件构成,与前代相比,其犁辕改直为曲,犁重减轻,单牛可牵引;其犁壁能掀翻破起的土块,利于深耕;添置了犁评,可调节入土的深浅。据此可知,江东犁的出现(     
A.表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趋发展
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瓦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6世纪晚期辣椒传到了浙江,从此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辣椒传到浙江后,以浙江为起点,向南、西、北3个方向传播,形成有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辣椒传播路径和消费区域分布。


中国各地辣椒最早记载情况

地区

记载时间

地区

记载时间

浙江

万历十五年(1587年)

重庆

乾隆二年(1737年)

山东

天启元年(1621年)

台湾

乾隆七年(1742年)

江苏

崇祯十三年(1640年)

四川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湖南

康熙二年(1663年)

湖北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河北

康熙十年(1671年)

江西

乾隆十五年(1750年)

辽宁

康熙十六年(1677年)

安徽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广东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福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陕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黑龙江

嘉庆十五年(1810年)

天津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内蒙古

成丰十一年(1861年)

山西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吉林

光绪十七年(1891年)

河南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新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贵州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海南

成丰八年(1858年)

北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青海

民国八年(1919年)

广西

乾隆元年(1736年)

西藏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云南

乾隆元年(1736年)

宁夏

不详

甘肃

乾隆二年(1737年)

——摘编自邹学校、朱凡《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

材料二   依据方志的记载,辣椒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时间大多可以上溯到清中期。在当时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并无太多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更偏重于主食生产。而长期的粮食短缺,造成了中国饮食的独特风格,即少肉食、多菜蔬、重调味的风格。贵州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缺盐的省份,本省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盐价较高,辣椒代盐是贵州山民严重缺乏食盐的无奈之举。椒用作调味料自贵州首创以后,逐渐蔓延到四川、湖南。川人自古以来好用辛香料,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由于四川盆地交通不便,与外省的物资交流相对较少,容易形成独特的、以本土产辛香料为主的饮食风格,而辣椒和花椒又恰好都适合在四川种植,且种植成本较低,因此便成为首选的辛香料。嘉庆年间,四川各地的县志中大量出现辣椒种植的记载。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辣椒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吃辣食俗在川黔地区稳定发展和持续扩散的条件。
2024-02-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9 . 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后,在乾隆年间得到空前的推广和传播,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吴其溶在《植物名考录》中记载:“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山地适宜外来作物种植
C.人口食粮需求激增D.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东野语》记载,“自为遇仙酒肆……遂为湖山旗亭之甲”。宋代时期,这种供人休息驻足的旗亭大量兴建,不少商家因地制宜地在此开设酒肆、茶肆之类。在汴京、洛阳、临安等大城市中,街道不断被拓宽,城中河堤修茸一新,“浮铺”“车担”等流动小贩穿梭其中,成为百姓休闲、赏景、作诗、品茗和社交的绝佳场所,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活跃其中,通宵达旦。节日期间,皇帝更是在御街进行“赐御酒”“撒金钱”活动。《岁时广记》“探春游”中载:“大抵都城(汴京)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人赏玩。”此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两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宋政府在节庆日活动期间加强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控;并为防止民众对公共场所地的侵占和破坏,政府数次组织对乱建房舍的拆除、雇佣民众对园圃和街道清洁及对恶意破坏市容卫生人员的抓捕。

——摘编自吴彩霞《试论宋代的城市公共空间》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指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规定允许使用地方财政进行市政工业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修建。各城市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清运垃圾、疏浚河道、开辟苗圃、恢复整理旧有公园。1953年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国家投资与城市规划局对公共空间的人均面积、功能分区和分布等进行了针对新建城市和旧城市的不同远景规划。除了拓宽马路、规划道路信号灯等,新建城市广场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亮点,最主要和常见的城市广场是大规模群众性的政治集会场所,空间尺度追求宏大、空间气氛追求宏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成都人民广场;此外交通广场广泛筹建,尤其是火车站前广场、机场航运枢纽站广场,不仅解决了人流、车流的集散,也成为旅客的短暂休闲、休憩空间。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时期相比,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
2023-12-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