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青海一带的“瘴气”在唐以前史书中屡有所见,但两宋时期很少见,两宋时期,官方文献所载瘴疾多集中两   广岭南地区;唐之前贵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州县,文献中很少有贵州瘴疾的记载,及至元代,记载明显增多。官方文献关于瘴疾的记载(     
A.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B.折射出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
C.有利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D.反映了华夏文化漫润的深浅
2024-05-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夏商周时期,柑橘就已经在我国进行了人工栽培,公元前3世纪前后,《禹贡》有“淮海 惟扬州。 ……厥包桔柚,锡贡”的记载,可见柑橘已经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秦汉时期,柑橘生产得 到进一步发展,《史记》中记载有“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表明当时楚地的柑橘生产 与齐地的鱼盐生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经济地位。魏晋时期,各个柑橘集中产区设置了“桔官”,专司 经营柑橘生产、征收赋税和贡奉皇室。唐代,日本和尚田中间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进香,带回柑 橘种子,在日本鹿儿岛、长岛栽植,变异选择获得温州蜜柑。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地理 志》中列举了现在的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江苏及陕西 的南部,向朝廷纳贡柑橘。明清时期,柑橘业已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格局。清朝吴震方 《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明代的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 十分推崇柑橘的药用价值,并对柑橘的药用性作了详细的叙述。15世纪时,葡萄牙人从我国台 湾、福建、广东带去许多柑橘品种,后传遍地中海沿岸各国;1892年,美国从我国引进桩柑,叫“中国蜜桔”。

——摘编自曾云琦《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作用。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4 . 下面为1909年湖南《永绥厅志》中的一则与玉米有关的记载。据此分析,这一状况(       
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粑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千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A.推动了农民家庭副业的发展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C.阻碍了玉米的推广D.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D.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有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起点,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其中,南海航线是主线。据记载,西汉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瓷器、茶叶等,从东南沿海起航经今越南、泰国、缅甸等,到印度换取香料、染料,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印度商人将中国商品经红海运往埃及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由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的城邦。唐、宋、元时期,在广州、泉州侨居的外商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宋代以后,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愈益发达。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和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 亿 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近代世界贸易的变化。
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虎丘染坊严重污染水源,苏州府会同长、元、吴三县,勒令其“将置备染作等物,迁移他处开张”。在城镇化进程中,污染日渐严重,水质变差,江南地区遂广凿水井,还有大量水夫从城外大河运水到城内售卖。在饮水卫生方面,江南居民惯用明矾沉淀水中浊物后饮用,煮沸饮水也是一直沿用的卫生饮水方法。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

材料二   《上海乡土志》记载,“自通商以后,西人于租界中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1902年,第一个国人自办的自来水厂在上海开始供水。随着新式凿井技术的传入,能开采深层地下水的机械自流井逐渐增多。民国时期,介绍与宣传水质知识、饮水改良方法的文章不断涌现,“卫生二字已经深入民间”。1927年,上海市公用局、卫生局审定试行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饮用水标准,对饮用水质进行了量化规定。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江南城市清洁用水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江南城市在清洁用水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说明其影响。
2024-01-22更新 | 373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4 主观题汇编 - 2024年1月“九省联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8 . 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       
河南《嵩县志》“今嵩县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稻虽产,非常需也。”
广西《白山司志》陕南“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
贵州《荔波县志》“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苞谷)以度荒月。”
A.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首先在北方平原地区得到推广
C.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D.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
2023-11-20更新 | 871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9 . 嘉庆时期的《黟县志·风俗志》中记载:“族居者曰村,其系属于村者曰庄。”村落这一结构映射出(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古代等级关系森严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村落社会属性增强
10 . 唐朝韩愈在《论淮西事宜状》中记载:“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据此可以看出村落的功能是(     
A.定居B.繁衍C.防卫D.集体活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