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绘画、化妆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而无需媒染剂,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此外,贾思勰还提到在当时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到了唐代,红花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红花的栽培、制作工艺,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元代甚至设置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自王冬松《“红花”“胭脂”考》等

材料二   1519年,西班牙发现了原产于墨西哥的胭脂虫,用它制作的红色染料是欧洲人见过的最鲜艳、最浓的红色。于是,胭脂虫红成为欧洲主要的红色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西班牙人从垄断胭脂虫红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世纪,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总量中,白银占75%,胭脂虫红占12%,蔗糖占3%。在当地的热带低地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利用仙人掌养殖胭脂虫以提取色素。

——摘编自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红花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胭脂虫红的生产销售带来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辽宁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A.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B.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3 . 玉米和番薯传人中国后,在乾隆年间得到空前的推广和传播,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吴其溶在《植物名考录》中记载:“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山地适宜外来作物种植
C.人口食粮需求激增D.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意义的“棉花帝国”形成的历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内蒙古磴口县有一幅距今约四千年的《拜日》岩画:一位牧民神情肃穆,对着头顶上方的太阳进行祭拜。另据《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说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C.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D.受到原始农业起源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7 . 据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十二日夜,(济南)府西门大街火灾,延烧市(商铺)四百余家”;光绪初年,“(济南)南纸铺不下十余家”“古董铺多在厚宰门”“(酒楼)坐客之满不亚都门……兼有沪上之风矣”。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济南城(     )
A.街市规划严谨B.长途贸易发达
C.基础设施完善D.商业经济活跃
2023-04-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汉书·食货志》记载: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人于邑。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春将出民,里青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冬,民既人,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一记载可作证(     
A.传统农耕的劳作方式B.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D.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蓄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编整理自《荀子》

材料二   《国语》记载:“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音zi,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财物增长)于是乎始,敦庬纯固(强大国力,庬,音mang)于是乎成”。农家学派强调抓住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气候、土壤和地形。为此他们经常劝告统治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得时之稼,其臭(音xiu)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位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

——摘编自唐任伍、孟娜《先秦农家学派的民生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农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时期重视农业的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时称“番椒”。明代的外来物种还有番豆、番茄、番薯等。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杭州)中有:“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虽有番椒的形态记录,但高濂却忽略了它的食物属性。辣椒最早作为食物的记载出自贵州的地方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中写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用以代盐.”在盐业官营的时代,贵州一个盐井都没有,甚至有谚语说“一石米换一斤盐”。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等

材料二   当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大层次的辛辣区;生活在辛辣区的人们将辣椒文化作为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内部,辣椒得到高度认同。国画大师齐白石受辣椒文化的熏陶而产生了浓厚的辣椒情结,他一改传统国画以梅、兰、竹、菊为对象的创作习惯,针对辣椒进行了一系列的绘画创作,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辣椒的赞颂。近年来,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饮食交流越来越深入,不少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转而以辣椒作为食疗产品进行身体调节。一些长期频繁食用辣椒的人也会适量地调节饮食习惯,改换清淡口味,调节生理机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年的历史,但是辣椒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朱宏斌《珠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传入中国的特点,并简析其传播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的食用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