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779次组卷 | 16卷引用:黄金卷03(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物种交流情况

公元前10000年左右在地球40亿年生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中,大部分陆生物种都被固定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只有鸟类、蝙蝠、可以飞行的昆虫和游泳能手能不断挑战这些界限。偶尔,借助大陆漂移和由于海平面变化而暂时形成的连接大陆的大陆桥,一些陆生生物也可以跨越这些界线。
公元1400年非洲栗成为次大陆重要的食物来源。东非的高粱传入印度,并最终在水稻之后成为了印度第二大重要的谷物。小麦、大麦、牛、猪、锦羊、山羊和马构成了西南亚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通过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这一复杂的生态系统以一年平均大约1000米的速度渗入欧洲,并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到达不列颠。它先后传入地中海两岸和波罗的海地区。
公元1400年之后欧亚大陆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黑麦、大麦和水稻都在美洲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间。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著、木著、番茄、可可、花生、红薯、南瓜、瓜笋、菠萝和其他一些物种。南美洲还把烟草推向了全世界。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玉米加快了中国和欧洲南部的人口增长,提高了两地对饥荒的抵抗能力。

一一摘编自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全国以商业发达的大都市为中心 ,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交通干线上的经济区域,长安、洛阳、邯郸、北方的蓟(今北京)、长江三角洲的吴(今苏州)、珠江三角洲的番禺(今广州)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交通干线上驿传罗布,车马转输往来不绝。商业门类繁多,高利货也成为重要行业,称作“子钱家”。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逐渐发达,建立了自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丝绸之路”。主要出口丝织品,进口貂皮等毛织物、香料、珠宝等。番禺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中国的商品,特别是丝织品和瓷器,行销日本、南海诸国和阿拉伯等地,并成为一些国家的贵族、富人所喜好的高级奢侈品。唐代,在市场上还出现了“飞钱”。商人把大宗货物运到长安等地出售以后,由商行付给凭证,能到外地兑取现款,省却在旅途中携带许多银钱的麻烦。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二十讲·隋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对外贸易发展的动因。(8 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道光后期起,内乱外患频仍,河政体制步入逐渐解体的下行道。18556月,黄河在河南决口。外国侵略势力趁机在第二年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内忧外患,清廷治河经费受到影响,加之官员贪污腐败,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黄水朝东北方向改道,从山东大清河入海。黄河改道造成原来的南河及东河部分河道干涸,管辖机构暂时闲置,南河河政机构退出历史舞台。甲午战争之后,东河河督被裁撤,河政体制彻底瓦解。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材料二     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使苏区水利建设进入了恢复整修与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央苏区翻身农民踊跃投入兴修水利工作中,他们以党的政策为导向,在各级水利机构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充分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水利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摘编自李安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水利建设实践与经验》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明确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针。1985年,国务院发布《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从无偿供水转变为有偿供水。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相继颁布施行。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水资源的经济资源属性日益凸显。这一时期,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问题得以解决。

——摘编自《党领导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河政体制瓦解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水利建设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
2023-03-17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仅仅40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超过了传统的毛纺织业。毛纺织业作为英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16—18 世纪期间支持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以后棉纺织工业的兴起以及国家工业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18 世纪开始,棉纺织业凭借其自身易于接受新技术、使用新机器等特点不断地快速发展起来,在英国政府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推动着英国产业结构从农业国转变成为以工业和贸易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并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号角,使其在世界上率先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独揽世界经济霸权。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无论是官营的华盛纺织总厂、湖北织布局、上海织布局等,还是私营的裕源纱厂、公益纱厂、业勤纱厂等,所用设备无不从英、美等国进口。但是引进的机芯属于国外淘汰的旧机,部件破损,整体不配套,“每万锭纺机中,梳棉机之配合不足,以致梳棉功效不佳,影响成纱产品俱巨”。 虽然洋务派奏设广方言馆、新式学堂,遣送幼童出洋留学,期望通过这一系列途径掌握西方核心技术,但属于中国自主的技术创新始终无法落地,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只能受制于人。

——摘编自方逸韬、杨德才《打开“技术黑箱”:技术进化视阈下近代中英棉纺织业的发展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棉纺织业崛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困境,并结合所学,说明洋务派能否走出该困境。
2024-02-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C卷)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经济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英国就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其实,在海洋发展初期,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等海洋强国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而当自身海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又将航海自由原则运用到极致,力图为英国海上霸主提供制度保证。

——摘编自冯梁《西方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美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简称FON)出台,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被美国认为存在“过度海洋主张”的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来保护美国的“航行自由权利”。2009年之前,美国赴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相对较低,且没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特定国家。2009年,美“FON”计划作出针对性调整,南海开始成为航行自由行动实施的重点。 “FON”计划的调整是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利用南海争端和航行自由问题打压中国的海洋主张,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为此,美国逐渐增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并不断以“航行自由”名义派遣舰机赴南海执行侦察、巡航任务。

——摘编自刘松岳《中美南海航行自由争端研究——基于海权观的视角”

材料三   中国在海洋领域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倡议是为了塑造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而非谋求地区霸权、逼迫周边各国“选边站”。中国建设的是海洋经济发达、管控有力、合作广泛,拥有强大涉海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并将坚持奉行和平发展道路,摒弃“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坚定维护合法海洋权益,不争夺海洋霸权,不断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摘编自王宇轩《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至少两种),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9年以来美国“FON”计划调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给世界海洋建设带来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这些发明又被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特别是瓦特的"蒸汽机"代替了原来使用风力、人力等自然性资源;机器的使用突破了原来对建造工厂的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厂的空间布局;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展,一些大型的工厂遍布全国,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大批人口从东南乡村地区,流向新兴的西北工业城市,致使新兴的工业区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推动、“冷战”时期的美苏空间争夺、和平条件下的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等,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出强烈的要求: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高新科技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维护国际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利益、确保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出现,也对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产生了影响。上述因素只是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可能性,最直接的推动力还是现代科技创新体制的确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度下英国工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到乾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迫切垦荒增粮,外来高产作物承担重要角色。乾隆三十年后,马铃薯开始引入西南、西北山区,尤其是陕南高原(秦巴山地)。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种植在国民党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育种、扩种工作;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示范区、展览会、技术资料宣传等方式有力地促进马铃薯的扩种。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在文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形成了一个文学小说流派山药蛋派。土豆也已成为中国歇后语的主角。

——摘编自丁晓蕾《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等

材料二 马铃薯在欧洲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16世纪,马铃薯从南美传到欧洲。18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欧洲国家两大交战集团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长期的战乱致使各国都遭遇了食物紧缺的严峻考验。在这场战争中,马铃薯块茎由于深埋地下而躲过了被侵略的劫难,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供养着普鲁士人度过那些缺衣少食的战乱之年,并在国家恢复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进驻西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各国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格调诱导,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使得马铃薯得以在其统治域内推广种植。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马铃薯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20世纪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

——摘编自王秀丽《马铃薯的世界传播及对中国主食产业开发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在中国和西欧广泛种植的相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作物引进应关注的问题。
2022-11-2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确定历史的发展主线并加以研究是认识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一体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规象,带来剧烈的动荡、混乱和各种痛苦。因此,世界近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这成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些斗争虽然带来了全球性的对抗与分裂,表现为一种与一体化相悖的离心倾向,但它有助于纠正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从而使世界日趋公平和谐,因此,一体化与合理化这两条主线贯穿于世界近代史,世界历史也因此在这两大板块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确定两条历史发展线索,就这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所定线索不得与材料重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22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3届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杜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5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

——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