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驿站扮演着“实与军政相表里”的角色。清末,驿站臃肿腐败、弊端丛生。随着轮船、铁路、电报的发展,外国在华通信机构——客邮的冲击,驿传必然要向兼具治理和公共属性的现代邮政转型……清末民国时期,裁撤驿站归为邮政管理,中央设立最高管理机构,基层邮政局属于营业机关。各级邮政组织遍布,分为正式邮政机构和委托代办机构,委托代办机构一般由商家兼理。邮票代售处为寻常铺户,可从邮票出售中取利。邮件由邮差投递,或悬牌公告由收件人自取。通邮之初,民众不信任,基层邮政经营惨淡,成都局有时一天只能卖出一枚一分的邮票。1934年各级各类邮政组织数目中,四川优于云南与先进的山东相颉颃。抗战时期,有的县级邮政局一次就可以收寄重达数吨的商业包裹。

——摘编自李家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演进》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裁驿归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特点。
2024-04-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试卷 -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6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历史试题
3 . 货币的流通,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晴雨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白银的货币化与货币的白银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宋代以后,白银的价值尺度功能开始强化。明代建立后,政府发行“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作为法定货币,禁止金银作为货币流通交易。但由于宝钞发行过滥、持续贬值,统一成化年间(1436/1487年),白银逐步取代官方的纸币和铜钱,成为民间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

——张翼《1550-1830年中国白银流入及其影响》

材料二:纵观历史,布雷顿森林会议所确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奇迹,一个必然,一个例外。说它是一个奇迹,是因为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剧烈的国际货币动荡之后,当时世界上所有重要国家就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本质达成共识。说它是一个必然,是因为它本质上就是美元体系。说它是一个例外,是因为在所有国际货币制度里它的生存时间短暂。

——摘编自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一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什么崩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明清出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奇迹”“必然’“例外”对应不同历史现象,选择其中一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3-12-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大运河把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连接起来,打开了南北贸易物流的大通道,运河两岸兴起了一系列商贸市镇,苏州、杭州、扬州、开封等城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盛起来的。唐代在这个基础上又开挖了一系列贯通不同河流的沟渠和运河,把中原地区的河流和水路都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建成了完善的内陆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商品、人员可以经过水路运输直接到达长安。

——摘编自许秀江《交通与古代中国的繁盛》

材料二 近代江南运河一直是一条繁忙的航道,后来和杭甬运河等相连,四通八达,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即使是在铁路运输兴起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料输入及农副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输出,仍然主要依仗运河。吴淞江(苏州河)上海段是上海近代最早的工业区,苏州河沿岸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工厂。近代江南地区出现了若干粮食、木材、丝绸、蚕丝集散中心,苏州成为苏省丝绸之冠,无锡则为全国“丝都”及米市之首。

——据叶美兰、李沛霖《江南运河与近代苏锡常地区经济(1840-1937)》等整理

材料三 2020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超过12万公里,内河货运量完成38.15亿吨,超过35.8亿吨的铁路货运量;内河货运量从2010年的18.86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38.15亿吨,年均增长8.4%;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部分重点航道货运需求旺盛,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20年内河货运量是全国货运量的8.2%;内河货物周转量是全国货物周转量的8.1%。

——摘编自卢毅《运河的时代长江珠江运河建设正逢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运河和近代江南运河发展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江南运河和新时期内河航运发展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水运的发展。
2023-06-2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等2地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师傅”称号是令人尊重的。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指出学校要关注职业教育;18世纪80年代,自然科学更多的应用于生产和加工,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1814年以来,普鲁士依靠国家政权坚持执行“行业促进计划”,政府组织年轻官员、技术员、企业主和部分手工业者去发达国家访问学习。19世纪末,《工商条例》《进修学校条例》等使工商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城市也从法,—律土规定进修学校的义务教育性质。

——摘编自李超《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源起与勃兴—以19世纪为考察对象》

材料二   洋务派认识到传统教育制度弊端,从咸丰十年底开始到1895年先后创办了几十所新式学堂,学堂大致可以分为西文学堂、军事学堂和西艺学堂三类,我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自此发轫。但在科举制度与社会偏见的夹击下,职业技术学堂招生面临诸多困难,学堂兴办者大胆改革:不论出身,以择优为标准,在民间广泛挑选人才,许以学生优厚待遇,此举对寒门学子吸引力巨大;各专业开设课程各不相同:如艺圃专业,主要培养一线工人和监工,对理论要求较低,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求艺徒们不能脱离生产,并通过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当时政府既未出台相应总章程,也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学堂,各学堂陆续通过探索,建立和完善了管理的系列章程,如在人事管理上,除汉语教学聘请中国教习外,其他课程均聘用外国教习。

——摘编自狄红霞《浅析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之发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德近代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23-11-23更新 | 343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反映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现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申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传染病疫情,还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交通与社会变迁密切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水运,发展海外贸易通道,建设海港和码头,建造管理桥梁关津等。政府关注道路安全管理,加强对驿站的管理,在交通要冲设置关隘,由兵丁驻防,检查过往行人。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施工积管理,由朝廷决策;地方交通道路的修缮、管理和养护,则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使交通建设带有强烈的国家控制色彩。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法规。但中国古代交通系统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如强化交通领域的等级身份和避让制度,形成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其中“贱避贵”体现了公共交通条件使用权利的差别和古代交通管理的等级制度,对交通城市产生了负面影响,给予民生的便利也相对有限。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悠久的交通文化,如“同舟共济”“路不拾遗”的交通道德。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宁在《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材料二   中世纪英国王室非常重视具有商业性质的道路和桥梁建设。12 世纪时,英国的《普通法》 里,将通往港口和市场的道路列为“王家大道”,道路畅通被置于国王的保护之下。随着普通法的推行和国王司法管辖权的扩大,王家大道不仅包括军事线路,也包括通往港口、城市、集市的所有道路,对它们的破坏和阻塞是反对国王的犯罪行为。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时立法,教区负责维护其区域内的道路,住户每年义务工作六天,以满足国内贸易需要。1530 年,议会通过了第一部《桥梁法令》,1555 年颁布《道路法令》,打破了过往的治理必须遵循惯例的传统,成为此后道路网维护新举措的起点。17 世纪以后,国内经济活动活跃,重型马车开始使用。1663 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征收通行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道路建设与道路管理密切结合。18 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维护,为英国迅速工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公路网络。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交通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古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与中国古代交通管理相比,英国交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呈现不同的原因。
2023-03-17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