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城市的规划很早就有了:一种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南北大道)九纬(东西大道),经涂九轨。左祖(宗庙)右社(社稷),面朝后市……”在周代,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另一种是《管子·乘马》中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据孙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材料二   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坊市制宋街市制
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
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
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
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
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
坊门的功能坊、市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部分演变成装饰意义的牌坊、牌楼坊墙的功能围合区域,封闭管理逐渐瓦解,不复存在
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
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幌、杈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

——据钟灵毓《<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研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0.6%,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例如,西安人口由曾经的百万减少到1920年的20万,兰州人口1901年的55万,减少到1921年的32万。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

——据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1%,而法国是25.2%,美国是13%,俄国是7%。到1861年,英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62.3%,而法国是28.9%,美国在1860年仅为19.8%。这与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压倒性优势,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流入城市,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制造业和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   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舍菲尔德。一批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起了先锋作用,如贝里、普雷斯顿、奥尔德姆等。一些传统老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的一些城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诺里奇、约克和埃克塞特。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来移民逐渐增多。英格兰大城市吸收的外来移民主要是爱尔兰人。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在格拉斯哥的20 万人口中,有3—5万爱尔兰人。到1860年,城市化向高层次迈进时,其他国家的实业界人物、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如德国人、希腊人、瑞士人、法国人以及各国的犹太人。他们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伦敦。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并谈谈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024-04-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5次组卷 | 4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6 . 普通的面包折射出人类不平凡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人们都叫埃及人“吃面包的人”。面包不仅仅是埃及人的主食,还是观念层面的衡量标准和计量单位。“面包个数”象征着财富,全国遍布的烤炉实质上等同于铸币厂。烤炉里烘烤的面包,最终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货币。埃及人还在墓室的墙壁上绘制了许多不同形状的面包,有的像墨西哥农民的草编帽,有的像小金字塔,甚至还能看到神牛、哈托尔女神、丰饶女神的形象。

——摘编自(德)H.E.雅各布《了不起的面包》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面包生产一直由中世纪的手工技术主导,费时费力。商家在制作面包时或混入明矶作为增白剂,或为了增加面包重量在原料中混入土豆,或干脆缺斤少两。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发明家约翰道格利希在19世纪50年代发明了全自动轻盈面包机,创办了轻盈面包公司,生产成品纯净、大小一致、无需发酵的轻盈面包,成为近代英国面包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尝试,也是科学家探索无酵母胀发手段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朱联璧《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的工业化尝试》

材料三   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利福尼亚经营了一家汽车餐厅。1943年,他们转向主要销售用两片面包做成的汉堡包,并对经营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自助式用餐,使用纸质餐具,并提供快速服务。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大获成功。接着,麦当劳兄弟又开始建立连锁店,并亲自设计了金拱门的招牌。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当劳已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0多家分店。仅1985年一年就发展海外分店597家,平均每15小时就开一家分店。

——摘编自马若寒《克罗克和他的麦当劳餐饮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包在古埃及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工业化尝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当劳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英国的现代化过程很典型。1485年都铎王朝出现,现代民族国家在英国开始形成。到1688年“光荣革命”,统一国家的构建也基本完成。18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农业革命,下半叶又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也彻底改变了全世界。但是,工业革命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最严重的是贫穷、环境污染、劳动者生存状态、社会分化、定期出现的经济危机、道德失范和信仰丢失等。这些问题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心理失调,致使工业革命时期充满对抗和不安情绪。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等

材料二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朝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社会内部传统因素无力促成现代化的发端,只有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西方文明才能够实现现代化发展。西方构建现代化理论,意在为发展中国家引导方向,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循。

——摘编自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化启动的条件,并指出英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构建现代化理论的本质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8 . 世界贸易的发展不断推动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主要的环球贸易路线(1400~1800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后,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廉价金银的大量流入使欧洲人能够消费至少1/5的金银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三角贸易(奴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世界市场的形成在16世纪早期。世界市场形成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它就不断地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延伸和发展。从18世纪最后的30年到19世纪初,欧洲国家和美国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生产,这对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幼文、金芳著《世界经济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00~1800年期间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自拟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银的流通

材料一   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国别

年代
中国英国西班牙
15341:6.3631:11.51:12
15961:7.501:11.901:12.12
16221:8.001:12.501:13.13
16771:9.001:15.36
174117501:11.771:14.93
179118001:15.401:15.42

材料三   由于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这使西班牙工业处于严重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先是荷兰人,接着是英国人,控制了同西、葡两国殖民地的大部分运输业。西北欧人不久还供应了巴西和西属美洲所进口的制成品的90%以及利比亚半岛本身所消费的大部分制成品。最终的结果从当时一位西班牙人的以下这番抱怨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西班牙人在经过漫长而危险的长期航行之后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一切,他们以鲜血和努力获得的一切,外国人轻易、舒适地夺走了,运回自己的祖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金银流通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0 .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至5世纪,由于奴隶制的危机和蛮族的征服,罗马帝国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所以,中古早期,西欧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当时专门的手工业者为数不多,商品交换相当有限。但作为商品交换中心的城市,是具有一定的存在的必要的。在蛮族破坏较少的南欧,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各城市,如巴塞罗那、马赛、纳尔波以及意大利各港口都保持着相当广泛的国际贸易。意大利、叙利亚和埃及的商人云集于这些沿海城市,他们的贸易范围甚至远达高卢北部(今法国北部)。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尽管罗马时代商业和城市衰退得非常严重,但其实并非荡然无存。欧洲大陆的巴黎、里昂、第戎、科伦以及不列颠岛的伦敦和约克等城市,也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本地区与外地区的商业联系。

材料二13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货币流通遍及西欧,引起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许多农民也逐渐转化为小商品生产者。然而,封建割据仍阻碍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城市要求贸易自由,就必须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由于商业的扩大和交通的进一步发达,加强了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从各个城市的许多地方性的居民团体中,逐渐地、非常缓慢地产生出市民阶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城市发展的特征,并指出其发展的不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