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4 道试题
1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2023-11-28更新 | 2235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7世纪初,荷兰人已垄断了波罗的海3/4的谷物贸易……1/3到1/2的瑞典金属贸易,由法国和葡萄牙运往波罗的海的盐有3/4是通过荷兰的船只运送。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后,很快将贸易拓展到了亚、非、北美洲。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荷兰打破了教皇子午线B.荷兰发达的海上贸易
C.资本输出助推殖民扩张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46个铁矿产地,这为后来我国冶金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了历史线索,非常利于我国铁矿普查任务的完成。明代在这些铁矿上,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治之巧,四方商贩辐揍”,江苏的吴江县庞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

——摘编自黄启臣《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冶铁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 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此后几经修订。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并明确规定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今我国(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贯彻B.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C.人民诉求推动法制建设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代,政府逐渐准许漕船免税搭载私货并在沿途码头贩卖。天顺年间(1457-1464年),漕船已达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大量土杂货物随船涌向沿途城镇,如通州、直沽(今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等,城镇商贸日渐繁荣。材料主要说明明代(     
A.民间商船的利用率提高B.长途贩运贸易异常发达
C.漕运是南粮北运的渠道D.运河交通促进商品贸易
6 . 1945年,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爵士在印度半岛南部沿海发掘出一个迥异于印度建筑、贸易货栈式的渔村,里面有大厅、露台、蓄水池、防御工事以及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间产于意大利的陶器。这个村落有可能是(     
A.铁器时代印度文明的城邦国B.印度种姓制度的诞生地
C.印度人存储罗马货物的地方D.外国人在当地的贸易站
2023-11-26更新 | 516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1950年到1952年,我国出版发行了很多动员防疫抗疫、普及卫生知识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多以年画、连环画的形式出版。其画面直观,通俗易懂(     
A.推动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B.增强了人民群众卫生意识
C.提高了我国人民健康水平D.解决了居民卫生防疫问题
2023-11-26更新 | 229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元明时期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10 . 英国人发现印度殖民地的杜阿尔斯-特莱区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预示着一条新的财富之路。他们就认为:“土壤、土地类型和气候、温度使我相信茶树能在这些较低的山坡上茁壮成长。”殖民政府野蛮地将当地居民全部赶走,没收了耕地,砍伐了森林。由此可见,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A.解决了人地矛盾突出问题
B.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C.对历史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