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食品安全
背景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____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____;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甚至违法使用____,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应对中国政府提出用“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2022-09-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7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 .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概况
①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②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③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
④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具体表现
物种欧洲中国



玉米①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②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____的粮食作物
①明朝时传入: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玉米种植从丘陵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
③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甘薯、马铃薯①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推广。
②甘薯传播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①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明朝____年间引入中国,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作为蔬菜种植
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被称为“____

2022-09-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7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蔡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咖啡是如何在欧美国家推广并形成生活习惯的,为此小蔡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咖啡洲际传播路径。为此,小蔡同学基于一下材料展开分析。

材料一   咖啡树最早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13世纪传到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也门。公元1547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也门,但人们用咖啡制作饮料时只利用果肉部分,而把咖啡豆丢弃了。土耳其人搜集这些被废弃的咖啡豆,经也门著名的摩卡港出口欧洲各地。16世纪末,咖啡进入意大利后,得到教皇克雷蒙八世的喜爱和推崇,很快广泛地被基督教世界接受。17世纪,荷兰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岛广泛种植咖啡。18世纪初,咖啡种子被荷兰人带到巴西,由于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巴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18世纪,英国人发现投资咖啡种植利润丰厚,就在其殖民地牙买加蓝山山脉大量种植,由此逐渐形成享誉世界的“牙买加蓝山咖啡”。

——摘编自金吴霖《咖啡的洲际旅行》等

步骤二,小蔡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咖啡成为欧美社会生活习惯的过程。

材料二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三   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材料四   1715年伦敦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咖啡馆的顾客以男性为主,出入其中的主要是中间阶层,也有部分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因而也更自由开放。这些咖啡馆的非正式聚会常常发展为正式的组织,他们致力于某种活动或目标,如政治改革、识字、农业、音乐、绘画、戏刷、公共卫生、废奴以及科学等。

——摘编自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

材料五   在19世纪40年代,工业家庭在茶和糖上的花费是农村家庭的两倍左右,约三分之一的矿业家庭和工厂地区超过四分之三的家庭都购买了咖啡。

——摘编自【德】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咖啡成为世界性商品的原因。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材料五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4 . 集镇的出现:原因:____的发展。
2022-09-26更新 | 8次组卷 | 2卷引用:课时40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联结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递河。英国运河基本由本国私人企业和个人筹措资金并负责开凿,政府投资和银行投资只占运河建设资金的一小部分。煤是运河上的最大宗货物,多伦特—默西运河、福斯—克莱德通河、利兹—利物浦运河等绝大多数运河都是为运煤而兴建的。英国政府运用国家力量,通过立法形式排除运河建设道路上出现的私人无法克服的阻力和障碍。从宏观政策上给运河开浚以必要的指导和扶持。1760—1774年,议会至少通过了28项运河法案。1835年伯明输—曼彻斯特达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第一次成功地建立起全国性的一体化交通体系。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1865—1916年,美国铁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战争后,美国迅速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凸显了铁路运输的巨大优势,同时,政府通过赠予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铁路发展。到1916年,美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4万英里,超过当时世界其他各国铁路里程的总和,铁路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1916年,美国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整个交通周转量的77%,而客运周转量则达到98%。

——摘编自孟祥春《美国铁路的历史沿革与管制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运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5—1916年美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交通建设的认识。
2022-07-12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欧洲各国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由于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土耳其切断,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的航路。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16世纪也是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时期,这二者都庇护了新生的、远非像后来那样强大的资本主义。15世纪末开始的欧洲扩张不仅仅归功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及哥伦布这样勇敢的水手们,也归功于整个基督教,更重要的是归功于在城市中特别是里斯本和塞维利亚聚合的特权集团。地理发现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欧洲史近代史》

材料二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富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一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8 . 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的一篇关于马铃薯淀粉营养问题的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并被法王注意到,据说他的一次宫廷宴会以马铃薯为食材烹调了二十多种美味菜肴。当历史迈过19世纪的门槛时,马铃薯已经传遍了全欧洲。

——摘编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奉节县志》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宜都县志》载: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条开始流行起来。薯片(条)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在一些欧洲人眼中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1)依据材料,指出宜都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