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摘编自《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史料二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摘编自《粮食安全看得见管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4-02-05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 .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对外贸易中……由于瓷器产品具有易碎性的特点,同时又考虑到海路运输方式兼具运量大、成本低且时效快等优势,宋朝统治者由此将海上丝绸之路视为对外贸易的首选通道。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称号——“海上瓷器之路”。“宋代最为著名的瓷窑分别为均窑、哥窑、定窑、汝窑与官窑”,这些名窑所烧制的瓷器产品类别丰富、数量众多且兼具极高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了满足庞大的外贸需求,宋代的瓷器产品主要经由扬州、杭州、泉州与广州等多个大型港口被销往全世界。

——摘编自张昳晗《唐宋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当代启示》等

材料二       16——19世纪商业贸易一览表

时间事件或现象
16世纪以后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取代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
17世纪前后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根据《选择性必修2·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整理

材料三

二战后部分国家的经济数据表
国家类型国家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1950—197010+
日本1955—19728.8
韩国1960—200010+
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各国1960-19805—6
中国1978—20189.5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印度1991—20187.3
巴西1968—197311.2

——根据(奥地利)鲁道夫·希法亭《人类经济万年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海上瓷器之路”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宋代新开辟的海上航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商业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以晚清银行发展史实为例,说明这些变化在近代中国的表现。
2023-03-1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天河英才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0年前后,内燃机汽车虽然已经被发明,却因其技术劣势,商品化程度并不高。这一切从亨利·福特的创造开始改变。福特创造性地在福特T型车的产业链中运用流水线方式生产汽车,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的时间和成本,促进了汽车生产规模的大幅提升,改变了能量流的历史,使汽车这项技术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摘编自张笑宇《产业与文明:复杂社会的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技术、产业与社会”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紧扣材料,观点明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4-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围自强折》,一石墩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洋务派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主张修铁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进行评价。
2023-10-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铁路经过军事管制,终于逐步回到人民手中。参照1950年4月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持制度暂行处理办法》,在昆明铁路局的统一领导下,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包工制,按计划接收铁路院校毕业生和城镇复员军人,使之成为铁路局固定工。固定工按照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分类、分级,通过考工、考核等方式,评定工资等级,并对从事野外测量、钻探的职工给予生活补贴。1950年6月,《铁路奖惩暂行条例(草案)》颁布,对违反劳动纪律、违章作业等制定了严格处理方式,对创造发明和技术改进等给予表彰。同年7月,昆明铁路局严格按照中央规定,对职工的生育、养老、医疗等保险事项进行初步建档。

——摘编自李海燕《新中国建立初期云南铁路劳动工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铁路工资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铁路工资改革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学界并无明显的中西医界限,中西医之间表面上相安无事,然而,由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倍感中医地位受到威胁,起而反击。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追随废除汉医、全盘西化的道路,留日归来中国学人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废弃中医的骨干力量。民国伊始,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曾两次掀起巨大的“消灭中医”“废止中医”的巨浪,出现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医之争。

——摘编自郝先中《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

材料二   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医废除之争,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医学界的二元格局。中医界虽然屡屡遭到打压,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西医虽然把持国家卫生行政且拥有中医无法比拟的学术地位,但也无法让中医全军覆没。这次斗争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又为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其留下的影响是永恒的,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其一,抗争与发展是近代中医药界两大主线,抗争中建立了团结,改变了原来中医界的内部关系和职业精神;其二,废止中医之争促发了中医界的紧迫感,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医界不得不谋求自身的革新与改良,自觉进行科学化的尝试,逐渐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或许可以说,废止风波最终为中医药界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的胜利。

——摘编自部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西医之争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医之争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鸟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8年开始,伦敦城市街道委员会数次组织商业公司进行电灯照明实验而未果,虽然1882年的《电力照明法》推进了实验进程,但是其成本比传统的煤气还高25%而无法推广。1885年休·瓦特的新弧光灯专利推动了相关公司电力产业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成本,1891年成功点亮了永久性电力路灯,并迅速在主干道推进。但是在人群聚集的贫民区,不仅没有电灯,连煤气路灯都没有保障,伦敦市区呈现出“一处灯火辉煌,一片漆黑冷寂”的局面。

——摘编自R·伯恩著《伦敦市的街道照明开端》

材料二   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于乍浦路(租界)建造电力路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上海租界已“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而城内之天灯,几同黑暗世界,明晦悬殊,未免相形见绌也”。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从英商沪北怡和洋行租来一套发电机,仿照租界的办法,沿着新辟的外马路(今中山南路)树起30盏路灯。但一直到解放前,区境仅有少数越界道路装有路灯。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市路灯随区域扩展、随道路辟筑一起发展,到2010年,路灯总数增长为469.86千盏。80年代以后全市街坊(里弄)、棚户简屋区、新村工房住宅区皆增加路灯,并设路灯科(所)管理。近年来,在党政部门的鼓励下,LED灯、太阳能路灯、多功能的降净路灯、智能芯片的智慧路灯快速发展,还出现了以崇明县港沿镇惠军村为代表的自动路灯。控制设备从定时钟发展到光控组合箱、电脑组合控制。

——摘编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上海通》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伦敦市和上海市电力路灯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伦敦相比,上海路灯发展的优势,并分析上海路灯快速发展的原因。
2023-01-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五校2023届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蔡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咖啡是如何在欧美国家推广并形成生活习惯的,为此小蔡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咖啡洲际传播路径。为此,小蔡同学基于一下材料展开分析。

材料一   咖啡树最早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13世纪传到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也门。公元1547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也门,但人们用咖啡制作饮料时只利用果肉部分,而把咖啡豆丢弃了。土耳其人搜集这些被废弃的咖啡豆,经也门著名的摩卡港出口欧洲各地。16世纪末,咖啡进入意大利后,得到教皇克雷蒙八世的喜爱和推崇,很快广泛地被基督教世界接受。17世纪,荷兰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岛广泛种植咖啡。18世纪初,咖啡种子被荷兰人带到巴西,由于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巴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18世纪,英国人发现投资咖啡种植利润丰厚,就在其殖民地牙买加蓝山山脉大量种植,由此逐渐形成享誉世界的“牙买加蓝山咖啡”。

——摘编自金吴霖《咖啡的洲际旅行》等

步骤二,小蔡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咖啡成为欧美社会生活习惯的过程。

材料二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三   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材料四   1715年伦敦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咖啡馆的顾客以男性为主,出入其中的主要是中间阶层,也有部分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因而也更自由开放。这些咖啡馆的非正式聚会常常发展为正式的组织,他们致力于某种活动或目标,如政治改革、识字、农业、音乐、绘画、戏刷、公共卫生、废奴以及科学等。

——摘编自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

材料五   在19世纪40年代,工业家庭在茶和糖上的花费是农村家庭的两倍左右,约三分之一的矿业家庭和工厂地区超过四分之三的家庭都购买了咖啡。

——摘编自【德】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咖啡成为世界性商品的原因。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材料五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2023-06-03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