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铁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是造福人类发展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铁路修筑的艰难历程

时间政策推动力量成果
18761894洋务派顽固派争论洋务派473.4公里
18951911清政府认为铁路为“通商惠工”要务;“图自强而弥隐患”的“实政”,以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基本政策;后来开放民间筑路列强争夺中国路权;清政府为主;民族资产阶级挽救利权在各省自办铁路9200公里
19121937北洋政府“统一路政”,取缔民办;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战备铁路”政策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11000公里,近代铁路基本框架形成
19371949近代铁路遭受重大破坏,由停滞走向全面崩溃

——(内容摘编自张杰张清俐《百年铁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征程》)

材料二   近代京汉铁路修建,既引进铁路建筑技术,也建立汉冶萍公司引入炼钢、铁轨制造技术;山西阳泉焦作煤矿为增产引入新的采矿技术。长辛店、郑州、武汉建立机修厂,试制车厢并维修机车;沿线的汉口、信阳、漯河、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地相关机器制造业及轻工业渐兴,逐步成为新的货物集散地、区域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县镇建设配套的产业链;新兴职业如司机、搬道工、检修工、车站服务人员、搬运工、售检票员、铁路警察等应运而生;货场、车站建在城外,城市突破城墙实现扩张;近代产业工人群体形成;培育铁路技师人才的系列学校出现。中国古代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城市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沿海岸线、沿铁路线新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新格局。

——(张杰张清俐《铁路社会史》)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快速发展、分布日趋平衡。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9000多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1970.71973.10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建成,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把铁路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行官,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推动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现在中国进入了高铁时代,拥有全球最为发达的高铁网,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高铁走向全球,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为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引领全球铁路发展;高铁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内部的联系,极大便利了人民的出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时空观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内容摘编自张杰张清俐《百年铁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征程》)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阻碍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代铁路兴建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发展变化见证的中华民族剧变的趋势。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铁路兴建相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有利条件,并归纳说明铁路建设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影响。
2023-10-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在地广人稀的秦国,二男以上分立门户,各自可授田百亩,大家庭里的劳动力被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的不断扩张使“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于是,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南意、北非和东方等地的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奴隶取代了原来的公民农民,罗马人在海外征服的胜利创造了农业劳动力的新源泉。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大庄园蜂拥而起。

——摘编自左芙蓉《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与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大庄园蜂拥而起”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如今的学术生活中,关键词真可谓“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天天都在与关键词照面,但若有人真的问起来何谓关键词时,怕是多数人都会一时语塞,或者仓促应答而言不及义。关键词虽然“常见”,但并未成为“常识”,而且还一直存在着许多的争论、异议,远未达成“共识”。因而研究关键词首先在知识学上便是必要的,然则关键词所涉及的却不只是一个纯粹知识性的问题,它更是一门知识社会学,甚而,词语政治学。……归纳说来,研究关键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我们作为核心概念或关键词的存在,并提升我们自我变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寇淑婷、金惠敏《关键词何以关键——从文本到文化/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年代,提炼出一个年代关键词,并运用三个及以上史实(可选择一个中国史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年代关键词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今中外的交通发展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秦汉双辕车成为贵族平民都能使用的交通工具,东汉出现经济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独轮车;魏晋南北朝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输军粮,中下阶层用牛车运载生活用品;橹的出现,推动造船技术进步。唐宋百姓主要用牛、驴、骡为动力的车以出行、拉货;步辇、肩舆、轿子等用人力抬的出行工具流行,以人力、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抑制了载人车辆的发展,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止步不前。元明清时期指南针普遍使用,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以前;造船业发达,浙闽粤是造船中心;明州、广州、泉州、杭州是清代以前最著名的港口;明清后期,闭关锁国制约海上交通的发展。

材料二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和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日益完善。高铁对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以上的地级市。以高铁和航空为主的大容量、高效率快速客运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动车组承担铁路客运量的70%。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与19个国家签署了22项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4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4个城市,初步探索形成了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

——(2021.10《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

材料三   1617世纪城镇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水陆交通需求剧增,四轮马车取代驮马,英国进入轮式交通时代;重要河流有大量船只和船夫载运各类物资和乘客。堂区居民按照财产收入状况提供差别化无偿劳役、进行陆路维护;河道养护仅限于恢复自然可通航河段。18世纪上半叶英国设立收费公路,覆盖伦敦至地方都会;覆盖所有河流的航道改造,水路运输服务深入内陆地区。18世纪下半叶收费公路普及,兴建、开通运河,英水陆交通领先于欧陆大国。19世纪中期英国引领欧美进入铁路时代,交通体系根本变革。议会立法和融资渠道扩大是近代英国交通强国形成的两大关键要素。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1世纪现代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变化。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影响一个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3-12-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主张闲暇时间以娱乐来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认为休闲是公民天经地义的一种权利,他提出了休闲比忙碌更有价值的人生观。古代雅典人从不认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是勤奋的表现,他们上午忙于工作,下午就到被称为“帕列斯特拉”和“基姆纳西翁”的地方去消遣、沐浴或者锻炼。

——摘编自聂啸虎《欧洲古代休闲体育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材料二   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作和休息有了明确的时间限制,休闲也逐渐从随意休闲发展成为定时休闲。此外,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工厂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使工人定时休闲的时间有所增加。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休闲生活也逐步摆脱了宗教色彩,餐饮娱乐休闲、文化休闲、演艺观赏休闲、体育休闲和旅游度假观光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共同发展。工业革命以后政府禁止和取缔了有碍社会治安的粗野娱乐,议会通过许多法案,扶持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项目;为足球、拳击格斗等运动制定了完善的比赛规则,以更加文明、理性的方式在固定的场馆举行。许多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在工业革命期间逐渐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中。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休闲生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希腊人的休闲观念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民众休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成因。简述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2023-08-03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城市夜生活开始出现,但社会影响仍然有限。到18世纪,夜生活开始成为时尚,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例如化妆舞会、音乐会、俱乐部等。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人们睡得越来越晚,越来越多的人在天黑以后走到户外寻找欢乐和利益;一些城市不再一到夜晚关闭城门,还有很多城市,甚至连城墙都被扒倒了。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劳资双方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8小时工作制,但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以继日的劳动逐步制度化。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所引起的城市化,为夜生活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工业化时期,资本扩张需要把黑夜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资本扩张推动了夜晚的转变,甚至照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是资本运动的结果。在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黑夜是资本扩张的一个新的空间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 通商以后,煤油灯、煤气灯、玻璃灯罩及电灯等先后由西方传入,照明度和安全性大幅提高,特别是适于公共场所集中使用的煤气灯和电灯的普及使用,给城市休闲娱乐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早和最普遍使用这些新式照明工具的就是大城市里的餐馆、酒楼、戏园、茶楼、烟馆等休闲娱乐行业,因为只有这里才是适于人们结束了白天劳作之后,在夜晚数小时空闲时间里寻求休闲娱乐的场所。于是通商城市的娱乐场所,借助于新式照明工具,适应人们夜晚休闲娱乐的需要,日益增多并兴旺起来。每当太阳西下,无论是商贾文士、还是工人仆役,劳顿忙碌了一天之后,纷纷来到这些娱乐场所消遣娱乐,放松身心,交际应酬,享受愉悦,由此都市夜生活开始兴起。

——摘编自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公共时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城市夜生活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城市夜生活形成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黔东北深山高寒地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山民们种植的高产作物或被加工为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被加工磨制成可供食用的淀粉,或被制成喂养牲畜的饲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摘编自李锦伟等《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材料二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洋米进口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4-02-0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以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建立了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更加严厉的贸易特别禁运清单,禁止与中国贸易的种类达到295种,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还多。这种状况一致持续到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宣布允许与中国进行非战略性货物贸易,宣告美国对华“禁运”政策的解冻。1972年美国政策宣布,废除“中国差别”,使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联系重新开启。1979年中美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1983年又签署关于美国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有关文件,将中国提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待遇。

——据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发展“三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广泛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到2009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并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倡导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各方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据郑有贵《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转变后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唐长安城中轴线贯穿全城,棋盘式统一整齐的坊里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南面及东、西三面。城内临街坊有围墙,坊墙与街保持一定的距离,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以皇城为中心,其基本出发点是安全与管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墙坊门造成的出行障碍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商业活动,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城市中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多种功能混合。多层次的街巷使得城市格局呈现层级的变化,各种功能的城市空间能够分布在不同层级的道路上,呈现出丰富的城市面貌。商业氛围浓郁是北宋末年东京城街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大到御街,小到街坊内的小曲都有市井商业的踪迹。

——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

材料二   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100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均应投票选出。市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权贵们的势力,保证了中产阶级对多数城镇乡村的控制。法令还废除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这就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1835年市镇改革还褫夺了教会的行政管理权,把教会势力排除于地方行政事务之外,使工商业资产阶级控制了地方政权。……此法令的缺陷是缺少建设性规定,未能通过中央控制作用来改变自治市大小不等、区域划分和地方管理多样化的局面,所以当时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腐败和低效问题,未能设立监督委员会督促地方建立各类公益设施。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市镇改革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市镇改革对中国基层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2024-01-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