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疫情历史。中国疫灾频度的朝代变化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第一高峰期是魏晋南北朝,第二高峰期是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其疫灾频度高达33%—82%,平均59.6%,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魏晋南北朝高峰期的形成与天气寒冷、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有关。该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导致了大批难民的流动。难民的流动既为瘟疫的流行提供了便利的传播途径,也使瘟疫的流行具备了大量的易感人群。南宋以后高峰期的形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人口密度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致疫病种增多对疫灾频度的提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文远、杨进《古代中医防疫思想与方法概述》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防疫。如明代皇帝继承历史上皇帝向人民颁布医方、恩赐医药的传统,不仅在流行病发生时采取一些颁方赐药的措施,而且在平时也注意医方的颁赐工作。元末频繁的战争使中华大地再次大量出现腐尸骸骨。当明初社会初步稳定后,政府便开始组织人力收埋暴露的腐尸骸骨。疫病流行时,明政府一般都会派遣医官巡视病情,并由惠民药局发给药物。嘉靖、万历时期这方面措施更为具体,政府一般还停止征粮征税,或采取别的变通措施,以减轻人民负担。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辽至明清防疫概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发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政府的主要防疫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4-01-2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恰克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多伦、张家口等地也较近,于是恰克图成为清中后期中俄经济贸易往来的最重要枢纽。18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威胁边疆,故清朝采取罢市的方式使其被迫与清廷谈判订立条约。沙俄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兴建了许多呢绒厂、制革厂和羊毛加工厂,恰克图边市贸易还为俄国国库填充了巨额税收。经营着“万里茶道”的晋商为及时运送茶叶等货物,不断扩充商路上的船行、车帮、驼队等运输组织。张家口在明朝时只是一个小边堡,到清朝却成为华商从事边市贸易输出输入货物的重要基地。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俄国获得了许多在华贸易的特权,特别是1903年东清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贸易的重点转移至黑龙江地区和铁路沿线,致使商品赴欧洲的运输时限大为缩短。至此恰克图市场丧失了中俄贸易的中心地位,并逐步走向衰落。

——摘编自史军伟《试论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市贸易》

材料二   近代以来,徽州茶叶和福建茶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特征,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重义轻利,南宋大儒朱熹曾在福建生活讲学多年,其思想对福建商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近代徽州茶商和福建茶商的经营活动中,家族传承的经营模式屡见不鲜。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的外销茶贸易几乎为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所垄断。五口通商以后,徽州和福建地区茶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徽州茶商往往在本地进行茶叶的收购和加工活动,依靠长江和京杭运河两大水系,然后运往上海或广州进而销售到国外,销售的产品多为精装绿茶。而福建茶种类丰富,以红茶、绿茶和砖茶为主,就地销售给山西茶商,再由他们北运至恰克图等地销售,产茶地与贸易地之间的距离遥远,给茶叶的外销造成了极大不便,尤其“自粤逆窜扰两楚,金陵道梗,商贩不行,佣工失业。”

——摘编自楚子轩《近代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俄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地位,并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的相同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对外贸易给你带来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标志性事件(部分)

时间事件
11世纪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
12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13世纪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
14世纪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因此,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基本上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是开放式、动态式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主人的出身不相干。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市场中逐渐形成的商法体系,使平等交易原则进一步得到法律确认。常有城市议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充当奴隶的人。当然,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中的“平等原则”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政府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具体来讲,历代政府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实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分仓核算方法。封建政府还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等。另外,还建立了仓储保管者责任制度,设立了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机制,并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使所有环节都能按制度进行。

——摘编自姚荣《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33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南昌举行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对原有“仓储管理规则”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国立储备仓由中央设立,省立储备仓由省设立,省以下各仓,乡仓、镇仓必须普遍设立,县仓、市仓根据地方情形分别设立。至此,已基本确立了现代粮食三级储备的雏形。19355月,实业部制定《农仓业法》及其施行细则,鼓励金融机关经营农业仓库,规定农民银行必须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之后,这一新式仓储制度的推广得到了各省及各银行的响应,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等均在各地分别设立了农业仓库。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据报道,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20236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草案共1169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笔者注意到,这是该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也意味着各方期待的立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事宜已加快步入“办事”日程。

——摘编自人民网《立法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党政府粮食储备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并进行简要评析。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这一问题谈谈你的合理建议。
2024-05-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食盐专营体制,对盐行业产销统一归口管理,在预防和消除碘缺乏病危害、保障食盐质量安全与供应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这一体制的运行也导致了诸多问题:许多盐业局和盐业公司政企不分、专营权和监管权不分,限制了市场公平竞争;产销主体分离、各自为政,宏观调控乏力,导致产能过大、产销失衡、生产过剩;企业过度依靠专营政策,缺少市场竞争压力,不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亦缺少提高技术水平、自主创新的动力。另外,缺少竞争导致的效率低、成本高的情况,也难以从经济上抵制私盐流入市场。20166月,国务院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废除了食盐计划管理和政府定价机制,要求从20171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批发企业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允许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以自主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盐业管理体制。

——摘编自段俊光《浅谈盐业体制改革与盐业市场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盐业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盐业改革的重点并说明其意义。
2024-05-1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解放后的北平粮食的产需、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当时,不法资本家企图趁城市粮食匮乏之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194912月,北京市设立零售公司,负责管辖粮食公司所属零售机构及业务,国营粮食商业逐渐发展壮大。北京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强京郊粮食的收购工作,鼓励私营粮商深入产区贩运粮食到市内销售。1950—1951年,北京粮食公司重视加强仓储建设和管理,临时租用场地和新建粮库;粮食仓储系统的广大职工逐步改善和提升储藏粮食的条件和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晾晒、烘干、整理”的6字处理方针。19501月,北京市颁布《北京市粮食交易所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和《取缔非法商业行为暂行办法》。北京市粮食部门在经营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区别购粮对象、购货手册等,国营粮食部门逐步控制了粮食批发阵地。

——摘编自史会景《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市粮食供应与管理工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加强粮食管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加强粮食管理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9 . 【城市化的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百万)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
1800978505.1207.3304.3
18251100605.4258.2354.3
18501262806.34011.4404.4
187514201258.87517.2505.0
1900165022013.315026.1706.5

材料二   1978年年底到1997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9.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城市化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1992年以后,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批陆上边境口岸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城市的数量和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开始呈增长趋势。到1997年末,有731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分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9个城市,其中700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3%集中在北京(243家)和上海(215家)两个城市,其次是广州(61家)和深圳(54家)。

——摘编自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给当代我国的城市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轧花用搅车沿用明代的脚踏机,但增加了一个飞轮。利用飞轮的惯性,不但可以省力,而且使车轴旋转得更加匀速平稳。棉纺车大体承袭了前代工艺,分为手摇式和脚踏式两种,锭子数通常是1-3锭。苏、冀、湘、贵、川、闽等地都生产过一些颇负盛名的布,其中尤以江苏的松江布最负盛名。此外,南京棉布也颇受关注,1833年出版的《中国博览》说:它“在颜色和质地方面,仍然保持其超过英国布匹的优势地位”。而冀州布之精美亦可与松江布匹敌。

——摘编自何堂坤《中国古代手工业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两年后,他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纺纱厂,几百名工人跟随机器节奏而劳动,此后,源于棉纺业的工厂制生产模式逐渐在全国推广,这也推动了织布业的技术革新。1787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自动织布机,并在敦卡斯特建立织布厂。到19世纪中期,动力织机基本普及。但是使用水力机,工厂只能设在水流湍急、落差较大的河边,河流的流量及落差存在季节性差异,造成工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化。1782年,瓦特制造出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诺丁汉郡一家棉纺厂引入蒸汽机,蒸汽动力取代水力的巨大优势逐渐体现出来。随后,一些新建的工厂直接引入蒸汽机,使用水力机的工厂也逐渐改用蒸汽机。1791年,蒸汽机开始进入英国的棉织厂。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中期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朝前中期中国棉纺织业相比,18世纪中期后英国棉纺织业生产的不同,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