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利强国名义下,上海机器织布局与其他洋务企业一样,经历了筹划、草创、投产等不同阶段,资本亦由最初商股渐为官款、外资所取代。相对欲与洋布争夺中国市场的初衷,上海机器织布局至1893年焚毁前不仅未得期待利润,而且经营层叠经常变动。倡导者的无限权威与盲目逐利、经办者从亦官亦商时的自我矛盾与狡诈至官办时的上行下效与不法等互为交织,故洋务困象与败局其实由始便已注定。

——庄和灏《清末洋务实业的创办歧途——以上海机器织布局历次改组为例》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分支。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96.9%和93.4%,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6%,比2021年高出12.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实现交通能源的转型,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王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机器织布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昨日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2 . 2021年12月,随着中老(挝)铁路开通运营,泰国果园采摘的新鲜榴莲运抵中国昆明仅需7天。截至2023年2月底,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1190万人次、货物超1600万吨,跨境物流运输网已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此可知,中老铁路的兴建(     
A.利于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B.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出现
C.彰显中国铁路技术的领先地位D.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进展
3 . 如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     

A.华商、日商、英商B.日本、华商、英商
C.英商、华商、日商D.华商、英商、日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时,北方已被契丹占据,随后西夏建立,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吐蕃诸部不但盛产战马,而且对茶叶存在迫切需求。用茶叶和吐蕃诸部交换马匹,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开支,还能作为政治、军事之外的手段对其进行笼络和控制。因此,宋廷非常重视与吐蕃的茶马互市,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组建了茶马司,将茶马贸易严格限制在互市场所内。清王朝经过多年经略逐渐将蒙古置于其有效统治之下,并逐渐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统治,茶马互市逐渐失去了军国大政的地位。雍正时期,清廷不再垄断茶马互市,令茶马由民商自行贸易,改为从税收的角度对茶叶进行管控。

材料二   茶马互市兴起后,除了茶叶和马匹外,毛缨、毛布、皮革、虫草等民族地区的产品大量流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布匹、粮食、铁器、纸张、书籍、药品、乐器、首饰等也不断进入民族地区。明朝时建立了很多茶马驿站,开拓了龙安、松成、西宁三条茶马商道。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充当翻译的“通事”“牙人”大量出现,不少汉族人口逐渐迁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也不断迁往内地,一些小村庄逐渐发展为“番汉咸集”的贸易重镇。

——以上均摘编自李天顺李俊《茶马互市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清两代茶马互市的政策及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马互市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指示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作了具体规划,在农村中着重培养三种卫生员,即不脱产、半脱产的卫生员和专职医生,并在农村普遍推行“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这有助于(     
A.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B.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
C.将农村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D.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建立初期依附于农村及封建主,但城市居民有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那就是以和平方式要求领主承认城市自治;如果这项要求被拒绝,就改以暴力方式,很快城市取得自治。自治城市是当时经济、商业中心,其新的生活、消费方式深深地诱惑着封建主阶级,他们在痛苦、羡慕和无奈的感情下,纷纷以住户和消费者的身份住进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其货币的所有量。最初的做法是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和徭役地租,或雇工经营土地;一部分人转向经营工商业或金融、航海业,甚至将目光投放于海外,一批批受到封建主支持和鼓励的海外航海探险队踏上征程。同时,贸易平等原则也逐渐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们将封建庄园中等级与身份隔离的意识逐渐淡忘。

——摘编自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启西欧工业化,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生活理念、思想观念逐渐与城市趋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主要国家都大力兴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别因而缩小,乡村经济结构和人口从业结构也“类”城市化。然而这一过程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大肆从农村攫取生存资源,乡村的发展空间被挤压;乡村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向以为城市控制的市场为转移,农村工作机会流失,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更感精神孤独。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来自城市,制定规划时常常出于各种目的而忽略相关重要信息,以致缺乏全局性,城乡越来越同质同构。

——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自治的主要路径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欧近代的“乡村城市化”。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8 . 如图所示为1982~2011年中美日三国历年经常账结余(出口商品和服务净额、净所得和经常转移净值等三项之和)对当年GDP比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发展趋势(     

A.说明经济危机导致国际贸易衰退B.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更加突出
C.体现冷战改变了大国的力量对比D.折射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影响世界贸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5世纪下半叶,荷兰采取保护主义的航海政策,要求本国航运业应由本国商船和水手参与。然而至17世纪初,荷兰放弃了这一做法,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也写出了《海洋自由论》一书鼓吹海洋自由、贸易自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海洋法的形成B.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荷兰航运业的发展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0 . 如图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①卫城反映出了城市具有防御和宗教等功能
②哈德良所加城墙表明雅典受马其顿控制
③设市场表明城市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
④下城的布局体现了城邦政治的某些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