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黄河六次改道年表

次数时间概况
第一次公元前602暴雨冲毁堤坝,河水从东北方向流经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从沧州入渤海
第二次公元11新莽时期政局不稳,河决后王莽为防止河水北流冲灌家乡,刻意放任,造成河水肆意泛滥,从滨县、利津入渤海
第三次公元1048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在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
第四次公元1128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掘开河堤,黄河自此分北流、南流入渤海、黄海
第五次公元1494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使黄河全河入淮
第六次公元1855河堤年久淤积增高,河床渐成地上悬河,遇洪水频发,防御不慎,即成决口,河水自利津入渤海

——据岑仲勉《黄河变迁史》改编

材料二   我国人民为防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史称“王景治河,千年无恙”。唐宋时期疏于治理,致使黄河在整个淮河流域频繁摆动。元代,贾鲁创造性地采用“疏、浚、堵”并举的方法在黄河主汛期开工治河,有效化解了黄河水灾、漕运安全、盐场安全等三大问题。明代,经刘大夏、潘季驯治理后黄河灾害大为减少。清代靳辅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通过疏浚河道、坚筑河堤等举措,使黄河全部归入正流,南北运河畅通无阻。

——摘编自董永立、杨明《历代黄河及郑州段的治理概说》

(1)指出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泛滥的原因。
(2)探讨黄河治理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10年,某学者指出,今天美国人的时区是铁路需要保持准确计时的产……虽然很多早期的乘客是为了做生意而乘坐火车,但铁路公司很快就高兴地发现,休闲旅游能带来巨大的新市场,可以说铁路使得休闲大众化并把它变成大生意。该学者意在说明,铁路的发展(     
A.催生了现代时间观念B.基于商业市场发展的需要
C.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D.是大众旅游潮出现的根源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
(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宣称,山西介休侯氏家族有资产七八百万两银子;侯氏家族在全国50多个省、市建立分庄,成为信誉很高的介休“侯氏蔚字号”。自清同治三年到光绪十年,举凡官家粮赋税款、兵饷丁银,均由侯氏票号过局。这说明当时(     
A.银元成为法定货币B.政府支持官商合办企业
C.晋商金融产业兴盛D.国人自办银行发展受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93年,我国推动粮食流通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但因国内供需紧张,当时规定小麦、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仍由国有粮食部门独家收购,限价销售。直到2000年,国内储备粮充足及市场平稳后才放开销售。这些举措意在(       
A.全面落实统购统销政策B.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C.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D.试行家庭联产承包
6 . 唐律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敕:“累降指挥禁杀耕牛,州县或不奉行,纵令宰杀,或抬弁到官审验,因缘骚扰,仰令今后只依法勒耆保验实申官。”即发现私杀耕牛,应查验属实申报官府。这些规定(       
A.印证了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B.开创了律例合编的立法方式
C.折射出小农经济的重要地位D.有利于理学教化向基层渗透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46个铁矿产地,这为后来我国冶金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了历史线索,非常利于我国铁矿普查任务的完成。明代在这些铁矿上,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治之巧,四方商贩辐揍”,江苏的吴江县庞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

——摘编自黄启臣《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冶铁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7世纪,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但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改良粮种和土壤、采用轮作制、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到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B.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大
C.圈地运动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化D.英国尊重传统的社会风气浓厚
10 . 表1、表2是近代英国报刊业大事年表(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党报时期”

时间概况
16401660出版30多种报纸和新闻印刷品,如保皇派创办的《神圣帝国信使报》《学院信使报》,国会派《公民信使报》《不列颠信使报》等,报道英国革命、国会、皇室的新闻。
1665《牛津公报》创刊,英国第一份真正的报纸,报道官方新闻及社会新闻。
1688“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创办《辉格考察家》《自由人》,托利党创办《考察家》《每日新闻报》,由一些文化名人为其撰稿,报道两党活动。
1731《绅士杂志》创刊,主要报道国会问题。

2“商业报刊时期”

时间概况
1785创办《泰晤士报》。该报售价低廉,致力于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后跻身英国一流报纸行列。
1801非政治性的《每周快讯》在伦敦创刊。
1837英国工人宪章派左翼领袖奥康瑙尔创办《北极星报》。
1855《每日电讯》创刊,售1便士,是英国最早的“便士报”,成为廉价报纸的先驱。
1862共有报纸1165家,杂志213家。
1896北岩爵士创办《每日邮报》,报道内容贴近市民生活。

——摘编自王达奇《简述西方国家报业的发展阶段及规律》

(1)据表1,指出英国报刊业的特点。
(2)据表2,说明英国廉价报纸流行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