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白银;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白祈闻晚报《 “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重商主义认为,所谓财富就是黄金白银,也就是当时的货币。一个国家要想致富,就需要积累尽可能多的黄金白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表现在它比其他国家多多少黄金白银,黄金白银越多就越富。如何得到尽可能多的黄金白银呢?答案是经商。但商业必须是对外的,因为如果是国内贸易,那么无论了多少钱都不能增加这个国家黄金白银的总量,不会使国家更富裕。所以海外贸易是关键,大家都到海外去发财,同时,另外一种方法也能增加国库的金银总量,那就是抢劫。能弄到黄金白银,什么手段都行。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重商主义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相关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4-01-2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当代国际法。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制度领域,对国际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法产生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国际经济法、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发展,并分析新发展的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10-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重庆·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商人组成商业公司,当时出现的“孔佩尔”和“毛恩”股份集团,阿尔贝蒂、佩鲁齐和关第奇等大银行和大公司是杰出的代表。当时商人群体中流行的格言是“尽量不要使你的钱成为死钱”“行动迅速是财富的母亲”。西欧商人为了国际贸易的便利,组织商业公会,建立国际市集和国际市场。文艺复兴中后期,西欧商人积极参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当了西欧封建庄园体制的挑战者和掘墓人。

——摘编自陈华东《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商人》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这期间,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摘编自环球网《在20年节点,回顾中国加入WTO历史性时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商人的经营特点、并分析它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4)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角色定位。
2024-01-15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重庆卷)-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继承明朝制度,邮驿组织是政府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民众通信需求,只能通过同乡亲友、民间信客、商帮会馆等方式来满足,这些方式无系统的带寄时间与组织,难以形成持续安全的递信体系。嘉道年间,东南沿海出现了专门负责民间书信传递的民信局,后逐渐向内陆扩展。其中重庆的“麻乡约民信局”是内地规模最大的民信局。大部分民信局功能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带运信件。各信局均有自身服务之区域,逾出此区者,则与他信局交换递送,以确保其作为商业组织的最大利润。

——摘编自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等

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邮政大事记(节选)

1842年,英国在上海开办邮局,称为“客邮”,粘贴英国邮票,收寄中外邮件。

1878年,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开始使用印有云龙图案的邮票,时称大龙邮票。

1897年,创办大清邮政,由总税务司管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名为邮政局。

1902年,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经营信函、包裹、汇兑、报纸寄递等业务。

1913年,北洋政府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

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会。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要求撤除客邮,获得列强同意。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取缔全国民信局,全国邮政事务由南京邮攻总局管理。

1935年,最后一家民信局——重庆“麻乡约”民信局完全停业,其通信任务由邮政局承担。

——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邮驿事业发展的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盛顿共识”即1989年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其主张发展经济必须通过自由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采取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严格限制政府干预。在市场运作方面,私有产权是基础安排,鼓励私人自由参与市场竞争,降低边际税率,激励盈利欲望,开放国内市场。实施自由贸易,参与全球化合作竞争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竞争浮动,在政府管理方面,放松管制,国企私有化,控制财政支出,削减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宏观经济平稳。

——摘编自易娅莉《中国经济模式发展分析——基于“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和“孟买共识”的比较》

材料二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的目标,在操作层面,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性资源配置模式,实现了以市场为主导的配置方式,促进了各种资源的有效流通,提高了发展效率和质量,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理顺了政企关系,探索出一条国企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路子、推进了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加快了改革进程,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开放使中国打开了大门,将自身尽快融入到世界发展之中,遵循世界经济规则,参与世界各类经济组织,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互惠共赢。中国还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并鼓励外资进入,不断降低关税壁垒,发展自由贸易。中国的改革充满着自己的智慧,也是中国自己的方案。

——摘编自韩利《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路径、战略与精神标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共识”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共识”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华盛顿共识”相比中国改革的不同之处,并归纳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智慧方案。
2023-05-1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1)【说一说】

材料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


请回答:
据材料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产生的影响。
(2)【说一说】

材料   1816年,为了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保护本国工业,美国政府颁布了《关税法》,据此连续3年对棉纺织品征收了25%的关税,从而使本国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从19世纪20年代起,新英格兰的棉纺织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也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在它的带动下,其他产业蓬勃兴起,特别是1843-1870年的“北方工业起飞”,铁路修建、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188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摘编自[美]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史——从旧石器时代至今》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有利因素。
(3)【思一思】

材料   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到19世纪末,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由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

——摘自徐蓝《世界近代史1500-2007》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023-05-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2)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中,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

——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农业“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3-05-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集团,而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集团。中国近代化由这个官僚集团来启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19世纪6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开始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就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所摧毁,因此中国没有一个像西方社会中那样的市民等级来肩负这个使命。当时掌握政权的洋务派官僚集团,从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并且发现廉价的纺织品、便捷的轮船和煤铁之利,可以裕财政、浚饷源,既可维护封建统治,又可为本集团带来利益,于是充当了启动中国近代化的角色。由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得极其成熟而完备,特别坚固,在洋务派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不可能排除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强抵制,只能在不改变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移植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了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摘编自《历史学习》2000.11

材料二   如同世界各主要国家近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一样,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在其生成、演变的过程中,大致上经历了“特许制”与“准则制”两大阶段。在近代公司法尚未制定和颁行之前,所谓的特许制则是经地方封疆大吏奏准后的特许。如轮船招商局的设立不是依照适用法律注册登记,而是经地方官员向朝廷奏准后设立的。这在轮船招商局最初发行的股票中写得十分清楚,轮船招商局“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奏准设局招商”。这一由地方大宪奏准设立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特许制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体制下,由谁奏设,谁就取得了该设立企业的实际掌控权,如奕䜣所说“招商局由李鸿章奏设,局务应由李鸿章主政”。早期的企业设立特许制,以及特许制下的地方大员掌控制,是近代中国早期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特征。

——摘编自《1872~1883轮船招商局早期的企业制度特征》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西方式现代化的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这一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通过市场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摘编自《学习时报》(20221207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启动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2)上海轮船招商局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的缩影”,根据材料二,指出其创办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上海轮船招商局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的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所遵循的历史逻辑。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结合所学,概括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设计。
9 .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国家。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商鞅变法时推行全国人口登记,招徕邻国农民以快速增加人口。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减少人口的思想。但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

——摘编自王孝俊《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发岌不可终日。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饿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建筑四出,为善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百姓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P中山在演讲中,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通过智力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和园民新道德的教育培养革命建设人才。

——摘编自胡绳武、戴鞍钢《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树料三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韵,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19809月,中共中央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狱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

——摘编自史成礼《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另外,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致使城市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成为污水沟或臭水沟,在气温上升时散发出阵阵恶臭。清代嘉道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

材料二   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国与卫生的内在关联,对臭味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脑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李永菊《近代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转变与嗅觉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并归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3-04-2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