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到工业革命时期才最后成熟。世界市场成熟的过程中,流通的货物品种发生了变化。地理大发现初期以奢侈品流通为主流的趋势被以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商品,如纺织品、矿产品和金属制品等为主流的趋势所取代,世界各地区之间、居民和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度日益加强。在世界市场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掠夺和榨取财富的活动也由一个地区扩大到世界范围。到了19世纪,欧美那些现代化先行国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最终确立,对世界市场的定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沈汉《论世界市场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04-02更新 | 334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科)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所占用的劳动力占21.7%,1901年降为8.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所占用的劳动力从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城市就业机会增加,把大批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随着工业集中化趋势的出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工业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在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比重则相应降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城市化上升很快,尤其是从19581959年,城镇人口比重从16.3%骤然跃升两个多百分点,达到18.4%。1961年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虽然1963年到1964年有短暂的回升,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开始稳步上升,2004年达到41.76%。

——摘编自胡爱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3 . 对如表所示内容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在坚持市场化的基础上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包括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资支持卫生事业;改进和加强药品最高限价管理,成立国家药监局
1998年在很大范围内,将公费医疗制度转为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全包转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
2000年2月国务院发文《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然而,尽管拥有改革的契机,但并未着实实施改革
A.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B.旨在缩小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差距
C.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D.揭开了新时代医疗体制改革序幕
2024-05-0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隋唐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使得水上运输畅通无阻。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江南地区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     
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C.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D.国家对运河运输的高度重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8 .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化肥消耗量直线上升,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在较高的化肥投入水平上单位投入报酬递减和生产化肥品种的有效成分不断增加,化肥使用量呈减少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机械化B.农业化学化
C.经营集约化D.服务社会化
9 . “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重要版块之一,是一个聚焦数字经济,贯穿全年的国际性赛事。2022年,大赛设置数字医疗、数字“双碳”、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数字共富七大专题赛,探索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全球范围内高质量推动互联网产业精准对接,为全球互联网共治共荣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大会力量。这反映出(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D.科技进步改变社会生活
10 .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