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革命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逐渐扩展至全球大部分地区,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

材料一: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工业革命中人类征服“自然力”,实现生产技术史上飞跃的是(     )(单选题)
A.瓦特改良蒸汽机B.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C.阿克莱特创办现代工厂D.化学工业的兴起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各人在工头的监视下必须正确地、不停地劳动,工头通过罚款或解雇、有时甚至通过一种更加残酷的强制来使之服从。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中现代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1750—1950年伦敦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单位:千)

——数据来自《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16—20世纪)》

(3)依据材料三,伦敦城市人口数量有何变化?

材料四: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摘自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4)材料四中的“全球体系”指的是什么?该体系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认识。
2024-04-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2 . 民居指古时遗存的相对“官式做法”而言的民间居住建筑,其功能、形式、构造、用材简单实用,别具一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住宅布局和设计不仅仅以人们的生活舒适方便为出发点,在意识形态化的儒家礼制思想中,住宅的格局与形式本身就是一个“修身”、“齐家”、道德教化的场所,体现“三纲五常”、长幼尊卑、男尊女卑礼制思想的空间。住宅院落分前后二进,前为大门,后设前厅和后厅。前后厅是家庭处理婚丧嫁聚内外大事的场所;男主人持外,在前厅:女主人主内,在后厅。厅两便为房,厅为起居室,房为卧室,功能明确,起居方便;其次,左右和后边有护厝房维护,为子孙居家住所,与厅房形成拱卫之势,以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地坪和建筑从前至后逐步升高,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和排水。

——摘引自张晓虹《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万民所依》

材料二罗马的富裕和精英阶层素宅多幕斯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四周用厚实的围墙与外界隔开,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着。多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能拥有的幸运。

——摘引自蔓振侑轩《古罗马繁荣的“地产业”富人与平民,等级分明的住宅建筑》

材料三人类构筑所谓住居的物理空间时,仰赖可以得到的建筑材料等,极大地制约了住居的架构方法和屋顶形式。可用于住居建造的建筑材料过去基本是自然材料、生物材料。因此,根据地域文化圈大体分为“土和石文化”圈和“木文化”圈。有丰富木材的地方,自然是建造木房。但是就木造建筑而言也有各种各样的。帐篷住居主要的结构材料也是木材,也可称为木住居,即便是石造的。屋顶架构用的木材组合也不少,分类并非简单。

——摘编自(日)布野修司《世界住居》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幕斯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差别的主要原因。
2023-05-1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3-12-20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宏村建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为一紧靠雷岗山的小村,前有小溪流过,后来水系变迁西移,合为牛泉河。德祐年间(12751276年),村落又激剧扩展。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休宁县风水师何可达被请来做全村的总体规划,他巧妙地“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将牛泉河水由村西引入,造成九曲十弯,流至家家户户。以村中心一泉眼为基础,开挖成半圆形的月塘,“定主科甲,延绵万亿子孙,千家烟火”。至万历年间(1573~1620南湖年),因为有风水先生感到仅有“内阳之水”(月塘)还不能使子孙逢凶化吉,于是村民又在村南开挖水面较大的南湖,作为“中阳之水”以避邪、聚财,使急躁之水通过南湖而变静。

——摘编自何晓昕《风水探源》


材料二   苏美尔城市内部(城墙范围内,城门处还有突出的塔楼进行保护)一般可分为神庙区、宫殿区和居住区三个组成部分。神庙区的功能构成复杂,主要包括神庙建筑群和神庙附属建筑区两个部分,因为除了宗教功能,神庙区还承载着复杂的城市管理、经济、产业和教育功能,但其政治功能则受到了限制……早期城市里的宫殿区或王宫建筑群常常混杂在平民居住区中,不设围墙,与平民区也没有任何空间上的缓冲……苏美尔城市的居住区住宅背靠背、边挨边地密集在一起,拥有内部庭院,但很少有公共空间,区内的道路狭窄又弯曲,这是为了防止路人受到西亚地区日光的暴晒。

——摘编自曹康、李琴诗《苏美尔文明时期的城市起源与规划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宏村布局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美尔城市布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村落和城市布局的因素。
2023-12-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第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运河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岁月沧桑中积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惠河的开凿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氓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元史·食货志》

“运白粮自苏松至张家湾凡三千七百余里,自湾抵京仅六十里,而水运之舟价与陆运之车价略相当,是六十里之费抵三千七百里之费也”。

——明 袁黄《皇都水利》

“漕运粮储,国家大计,容受之多,车不如船,阴雨之行,陆不如水,舟车并进,脚价倍省,此闸河之不可以废也。

——明 吴仲《通惠河志》

材料二   位于荷兰首都的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由四条主要运河构成,该系统始建于17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围绕城市形成了同心形运河带。2010年该运河系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阿姆斯特丹市赢得了“北方威尼斯”的美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是荷兰“黄金时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如今,运河带已成为环城交通的主要方式。


   

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城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140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惠河开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姆斯特丹运河带在布局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开凿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运河开通具有哪些共同的历史意义。
2023-06-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东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材料二   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虽然都极其关怀自然环境,但儒家主张顺应自然,合理地可持续性地利用自然,其态度是积极的,而道家则一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态度是消极的。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仁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是用来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范畴,道家的核心范畴是“道”,其特点就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下为。正由于儒道两家的学说基础不同,导致了两种环保思想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儒家继续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而道家则发展成道教。儒家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环保思想,而且越来越具有实用性,而道家则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较少提出具体主张,其可操作性不强。

——摘编自方明星《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

材料三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部医学著作的理论特点和历史地位,并列举明代在防疫与药学方面的三项成就。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儒道两家环保思想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并列举荀子在天人关系方面的两个核心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关于粮食问题的基本方针。
2023-05-0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部分城市开埠通商,新兴工业在这些城市逐渐兴起,大量外国工业品以及粮食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城市人口的生活资料不再完全仰赖于本国农业部门供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制约力有所减弱。同时,沿海沿江开埠通商城市也开始了早期工业化进程,由此形成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而沿海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开始逐渐上升。但是从全国来看,城市化发展速度仍然非常缓慢,1893年中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仅为7.1%。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的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特征探析》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居住和生活。城市日益发挥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龙头的作用,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考成为各级政府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指导方针,它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指导战略。20 世纪90 年代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各大城市新区、开发区等开始纷纷涌现,建设规模都非常大。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二十大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点放在解决“人”的城镇化,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摘编自孙婷《中国近40年城市化发展主导战略与实践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023-05-19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大部分年份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增长。但自实行改革 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截至“城镇化”战略确立的1998年乡镇企业的增 加值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9%。整个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达1.25亿人,占当年全国城乡 非农就业总数的35.7%。1998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目标;2002 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小康”新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强调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 针;2005年,出台了“新农村建设”来振兴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在内的地方经济,以此体现城乡统筹协调 发展。因此,我国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和政府大幅度增加农村投入的历史机遇,以优惠政策促 进农村人口向包括城关镇在内的中心城镇集聚,以低成本的农村“城镇化”和自治性质的乡村治理结构来逐步缓解“三农问题”,以使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铁军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50~70年代,在国外移民大量涌入、自然资源丰富及工业化高潮的推动下,巴西城市化进   入快速发展时期,推动巴西由农业社会向高度城市化社会转型。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和协调,其城市化 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充足的就业支撑,产生了过度城市化问题。为此,1988年巴西出台的新宪法中专门设定一章阐述城市政策,确定“应致力于城市社会的全面有序发展,并保障居民的福利。”在此思想指导下,巴西政府在就业、减贫、基础卫生设施建设、贫民窟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推动巴西城市朝着均衡、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巴西城镇化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进一步增加就业、减少城镇贫穷人口、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降低社会不平等、改善社会治安等,关 系到巴西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编自程晶《20 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城市化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和巴西城镇化进程中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巴西城镇化呈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经验。
2024-04-29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经济发展便已有了区域性的萌芽。地处温湿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地处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是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东北北部、蒙古、新疆等地,经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良好,所以开发得较早,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游牧民族处在沙漠草原地带,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使他们不太从事种植业生产,因而对农业民族的依赖性很大;同时,内地人民也需要肉食和皮毛,必须仰仗于牧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夫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摘编自赵庆伟《我国古代民族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与互补》

材料二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一直战乱频繁。期间有中原汉族的自相残杀,更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如五胡内迁、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把整个北方搅的鸡犬不宁。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战乱很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促使大量中原人口被迫或自愿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南方开发少,水资源丰富,相对于较冷的北方,南方气温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的长足发展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袁振宇《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至唐朝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