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下表是1650一1990年的各地区占世界人口比例变化表,结合表格与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欧洲美国与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
1650年18.30.22.20.418.360.6100
1750年19.20.11.50.313.165.8100
1850年22.72.32.80.28.163.9100
1900年24.95.13.90.47.458.3100
1950年23.06.76.30.58.854.7100
1990年15.05.08.50.512.059.0100
A.近代亚洲人口整体减少B.欧洲医药科学发展迅速
C.大洋洲人口总量波动较小D.拉丁美洲生产力进步显著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史实

160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3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材料二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500多年间,世界海洋强国的崛起如同潮水般起伏更迭。从海洋强国崛起及更迭的历史看,贸易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海洋强国崛起到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霸主,再到二战后美国全球海洋霸权地位的确立,欧美国家近代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海洋经略和海洋扩张的历史。二战结束后,海洋领域的竞争从以武力对抗为主的“丛林法则”转向以规则塑造为主。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并于1994年11月生效。《公约》多处规定了海洋利用的“和平目的”和“和平用途”。《公约》规则的广泛实践、海洋争议的加剧和大国海洋地缘竞争的回归,正推动着“海洋自由”向着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朱锋《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列国家17世纪有关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海上霸权的演变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实现和平利用海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某中学历史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他们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蓝勇《中国川菜史》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关于辣椒的部分早期记载。

名称时间地点记载及出处
番椒万历十九年(1591)浙江《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东《群芳谱》:“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
辣茄康熙三十三年(1694)浙江《杭州府志》:“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俗名辣茄,不可食。”
海椒康熙六十一年(1722)贵州《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辣椒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广西通志》:“每食烂饭,辣椒为盐。”
秦椒乾隆九年(1744)陕西《直隶商州志》:“结角似牛角,生青熟红,籽白,味极辣。”
黔椒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川《城口厅志》:“黔椒,其种出自黔省,俗名辣子,一名海椒……可面可食可淹以佐食。”

材料二     史料记载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川人喜好的“三香”。随着辣椒传入,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造成了川菜以麻辣为突出味型,兼重各种辛香味型的特色。……自乾隆年间开始,辣椒就逐渐代替了食菜萸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到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方志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载。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和土壤,收获期长达半年。光绪《南溪县乡土志》记载,辣椒“二月播子,四月移植”,“粪尤忌晨,初耨治,惟以水和溺注之”。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品种各异的辣椒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摘编自于帅《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中能得出辣椒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哪些推论?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期以来川渝地区食辣之风兴盛的原因。
4 . 下面表格中的事件或现象共同反映了(     

时间

事件或现象

16世纪以后

伦威致后商业城市在国际易中的地位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取代

1531年

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94年

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

17世纪前后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1852年

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A.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B.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C.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号史料内容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道光九年(1829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光绪十九年(1893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有学者认为,16世纪,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又易于栽培的农作物的传入,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粮食生产革命”。请从表格中提取四条相关信息,对“粮食生产革命”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表述成文,论据有效,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2-01-17更新 | 45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4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类型内容
15—16世纪商业与农业的分工宗主国在中南美洲等殖民地从事黄金、香料和奴隶贸易,从东方国家输入瓷器、丝绸。
18—19世纪制成品与原料生产的分工英法等西方列强主要从亚非拉国家获取棉花、天然橡胶、铁矿石等生产原料。
19—20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形成工业国、农业国、矿业国,生产和贸易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类型或生产环节的分工跨国公司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国际分工。冷战结束后,形成组织、生产、销售三个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

——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


表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著作记载
《水经注》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
《图经》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农业生产B.商业交往C.国家战略D.社会变革
2023-10-07更新 | 249次组卷 | 9卷引用:纲要上第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8 . 某学者认为,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合称五次科技革命,其对国际战争影响巨大,如下表所示。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序号核心内容影响
近代物理学诞生火枪和火炮等的发展,使战争从冷兵器战争转变为热兵器战争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铁甲战舰和机枪等的发展,使战争从火枪火炮战争转变为半机械化战争
(续表)
序号核心内容影响
电力和运输革命飞机、坦克和航空母舰等的发展,使战争从半机械化战争转变为机械化战争
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导弹和核武器的发展,使核战争威胁和冷战对抗出现
电子和信息革命电子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等的发展,使战争从机械化战争转变为半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
A.科技与国际战争互动作用显著B.科技发展扩大国际战争规模
C.武器装备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D.科技革命助推战争形态演变
9 . 下表所示为20世纪以来公共交通管理领域的若干史实。表中信息集中反映了近现代交通 管理发展的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率先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

2014年2月起,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局逐步推行车对车通信(V2V)技术和并制定相关法规

A.机械化B.智能化
C.电气化D.法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可知“黄鹄号”的建造和试航成功(   )
时间中国近代造船业的相关史实
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1855年徐寿在上海读到了英国在华传教医师编译的《博物新编》,书中论
述了蒸汽机原理、哥白尼天文学等。
1861年曾国藩举荐徐寿进入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徐寿和华蘅芳经过反复研究,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1866年在徐寿、华蘅芳主持下,中国制造出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并在南京下关正式试航成功。
①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②是洋务派致力于“自强”的表现
③借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④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3-12-17更新 | 212次组卷 | 9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选必三 第五单元-高频考法精讲精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