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起,大批旅游图册的出版与热销帮助欧洲人建构了相对系统完整、全面清晰的“中国图像”,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此外,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时尚资讯的迅速传播,时装版画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平台。“18世纪英国的乔治时代,即使在偏僻的乡村杂货店中,也能买到东方缎带等一些时髦的奢侈品。”东西方服饰贸易出现了繁盛局面。来自异域的新鲜生活信息与时尚潮流资讯伴随着借助海洋贸易流入的大量东方服饰纺织品向西方扑面而来,冲击着西方传统的服饰纺织文化与相应的“衣冠之制”。

——摘编自宋炀《17—18世纪东方国家外销服饰纺织品与近代世界文化建构》

材料二   随着18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清政府不断颁布的“禁海令”对于正处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高潮中的英国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障碍。1791年,英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施行严格的高额关税,很明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商品对英国本土企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便向中国皇帝派出了第一个使节,说明此时清廷“禁海令”已然不仅仅是海上商业贸易层面的事了,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中英双方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胡良益、潘天波《清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外溢:贸易、想象与环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服饰贸易繁盛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冲突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街上到处都是顾客,他们购买来自斯里兰卡的珍珠项链,佩戴着由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装饰品,使用添加了稳定剂(来自中国西藏和索马里)的香水、由波罗的海的琥珀制成的小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沉香木家具。空气中弥漫着外国熏香的气味。附近的一家商店出售着价格昂贵、工艺精巧的产品。你来到朋友家做客,她会端给你一杯散发着独特香味的冷饮。这家人炫耀着他们新买的东西:一张由爪哇檀香木制成的精致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只雕工精湛的犀牛角。屋里的许多小摆设看上去都是进口的,彰显着你朋友的国际化品位。这座城市与遥远的地方有着许多联系,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就是公元1000年中国城市泉州的样子。

——摘编自(美)韩森《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

有学者认为,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这是贸易路线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刻,货物、技术和人们得以离开家园,去到新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请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能重复材料)
2023-11-19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与“造路救国”

○请问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孙中山《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1912625日)

○今日之中国,麻木不仁之中国也,其受病之源,则由于交通不便。如由山东至新疆路程,须五、六个月,较西人环游地球,尤为迟滞……人不活动,则为废人;国不活动,则为废国。

——孙中山《在济南各团体欢迎会的演说》(1912927日)

孙中山为南洋路矿学校的题词(191912月)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初年孙中山的“造路救国”理念。
2024-03-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广东·期末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的课题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做为学习成果,准备进行展示。

第一次全球化的动力机制示意图(1914年之前100年)
请你做为学生评委,结合所学对该示意图进行评析。(要求:可以赞同或提出修改建议,并加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2024-04-06更新 | 3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       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有了梦幻般的场地,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在英国,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访伦敦的人写道,伦敦所有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灯光把商店照得极其亮堂。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在这方面,伦敦再次引领风尚。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令人依六国宫室图样重建大批宫殿。于是以咸阳为中心,在渭水之北组成了宏大的宫殿建筑群。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决意立万世基业,“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依始皇之意,朝宫上应“天极”。是以天极星即北斗七星中最明亮的一颗为地上帝王之象征。围绕着它,有象征三公、后妃及其他大臣的星宿。秦始皇以朝宫上应天极,独居前方(北半球宫室南向,故古人以南方为前方),似率领咸阳诸宫室而为之主宰。

——史建群《简论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秦朝都城建筑的形制。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07-17更新 | 2696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下列关于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评述正确的是(     
A.中国商周时期就已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铁制农具率先由中国人所掌握
C.不同文明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相似性D.翻车实现了借水力进行农业灌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航公司)成立,并开始运营国际航线。这开创了中国民航的历史。1936年,中国民航总局成立,对中国的民航活动统一管理,并开始了国内航线的建设。随后,中国民航公司接管了中航公司,成为中国民航总局的主要运营机构。

——摘编自李永《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

材料二     1949年11月,新中国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1950年,新中国民航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1万余人,运输总周转量157万吨公里。1980年,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时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责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

——摘编自李军、林明华《中国民用航空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的国际背景,井指出中国民航的运营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民航业经营模式的两次转变。
2023-08-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