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洲的脚步,欧洲流行病也悄悄地潜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它造成了北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便利了欧洲人的侵占。面对这些完全陌生的疾病,印第安人失去了抵抗力和主动权。现实使印第安人在心理上受挫,他们丧失了对传统信仰的信心,陷入了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并在"身后留下了社会和经济上的混乱",撕裂了由紧密的亲戚关系网络联结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会组织。疫病肆虐后的部落村庄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落、语言、文化的新群体,这对于塑造后来的印第安人社会及北美大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洪玲艳《欧洲流行病入侵与北美印第安人社会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流行,东北地区大量群众感染。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多样。医疗机构匮乏、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不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东北地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易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据调查,东北地区的乡村没有井盖的水井占80%,在抽查的33个井中,多数因井水中含有大量硝酸、氨等而不能使用。当时,人们还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可使用水银、红矾等方式治疗,结果不仅延误了对病人的治疗,更使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东北等地投掷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病原体的物体,加剧了当地疫情。面对疫情,东北地区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召开相关卫生防疫会议,全力动员群众参加疫病防治工作。在加强医疗基础建设的同时,逐步构建起有效的三步联动机制(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从而使东北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

——摘编自陈松友、巩瑞波《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疫病防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流行病入侵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及疫病防治特点。
2023-04-3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朝太医局奉诏广征民间有效药方编纂的制剂规范,刊刻盛行于宋元时期。

——摘编自傅维康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等

材料二   明代名医医药学知识来源统计

学医方式自学师从名医师从家人
全国总计/人101271769

——摘编自【美】艾提捷等编《中国医药与治疗史》

材料三   18世纪末到维新以前,日本江户医学馆以忠、孝、仁、慈为本,主授《本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兼授针灸、儒学和诸子百家等,组织集体研习医案和实习。……同时期,欧洲各国派出一批传教士来华搜集中国药物资料,采集植物标本,译介和编写本草、针灸、法医和炼丹术等相关博物学著作。

——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简述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对中医药价值的认识有何不同。
(3)“中国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为其编写入选理由。
2023-04-28更新 | 387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高昌国(460—640年)是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的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地方政权,图中《高昌延寿五年赵善众买舍地契》订立于公元628年,是敦煌文书中一份典型的土地买卖契约。该“地契”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     
延寿五年戊子岁三月十八日,赵善众从孙鹏伯、范庆悦二人边买五城辛场中舍地钱即日毕,舍地即日付。舍义二人方。东诣张容奴分垣,南诣善众场地分垣,西共赵海相鸠舍分垣,北共张廷守鸠舍分垣。肆在之内,长不还,短不与,车行人盗[道]依旧通。若后右[有]人河[呵]盗仞信(认名)者,仰本主了。三主和同立券。券城[成]之后,各不得反悔。悔者壹罚二入不悔者。民右[有]私要,要行二主,各自署名为信。
清[倩]书道人画□
时见范□
临坐张师□
A.高昌国保持着土地自由买卖B.唐王朝尚未完全统治新疆地区
C.封建官府纵容地主兼并土地D.民间契约维护买主的正当权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以下是某一知名学者就有关交通问题所写的著作目录。

目录

第一章船、汽车、火车:近代交通新格局
第二章新式交通与现代经济:以乡村社会为中心
第三章新式交通与近代城市化:一个起步的动力
第四章近代战争与新式交通的发展:以抗日战争为中心
第五章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

—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


围绕“历史上的交通”,请选择目录中的一章或多章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06更新 | 272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5 . 1933年的某份统计材料显示,截至1931年,我国48个开埠口岸城市的人口总计为1353.5万,占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1/3以上。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近代(     
A.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B.城市化深受开埠影响
C.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D.工业化缺乏内驱因素
6 . 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A.增强百姓疫病自救能力B.规范民间医学发展
C.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D.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2023-04-06更新 | 430次组卷 | 7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

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广度基础设施制度化分层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些国际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
现代金融体系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脱贫大事记

时间

主要事件

198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提出实施“以工代赈”“三西”农业建设等专项扶贫政策

1986年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扶贫工作

1987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出台,针对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带划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贫县,确立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地域单元的扶贫方式

1994~1996年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出台,计划集中力量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1年

国务院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作部署
国家确定14.8万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同年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201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

2015年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

2020年

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性贫困

——摘编自史志乐、张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的百年实践探索》等


(1)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共产党脱贫目标的共通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能够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脱贫目标的原因。
2023-03-20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时期,“儒医”群体及“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兴起。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时人称之为“儒医”,并评价说:“自唐以前,医者多守专门授受之学,其人皆今草泽铃医之流......其有以士大夫而好研方术(者)......代不数人耳。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宋代的优秀儒医善于总结历代医药理论和方剂,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多为继往开来之典籍。据文献资料估计,北宋末期官医约10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000人。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数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医”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医”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描述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状况。

史料出处
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忘山庐日记》
(孙宝碹于19世纪末著)
广州每值夏秋之际,奇疴暴疫,传染为灾。此非尽天气之时行,亦地方不洁所致。……当道者为之提倡,申卫生之要旨……务将各街堆积一律清除《盛世危言后编》
(郑观应)
宣统年间的一份防疫小册子更明确指出:公众预防法,无非隔离、消毒、清洁、检疫四端《传染病四要抉微》
1988年《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
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弱也《最近卫生学》
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