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09-09更新 | 606次组卷 | 9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高、蓝、周四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战争与疫灾叠加的兵疫灾害对人类危害巨大。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宋元、明代、清代)兵疫灾害时空分布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龚胜生等《中国历史时期兵疫灾害的时空变迁研究》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兵疫灾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此对应的历史时期。
3 . 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0-10-09更新 | 75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通州区、启东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观察以下两图,可以看出汉长安城的特点有

①利用秦朝的建设基础,巧用地形,因地制宜
②宫室区在全城规划中地位突出,是政治中心
③遵循前朝后市的传统原则,“市”沿街而设
④布局规则严整,坊市分离,“市”在城中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观察图一和图二,根据所学,对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图一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图二对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形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可看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6 . 平遥古城、西递、宏村是我国南北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这三个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平遥古城按照牛形布局,体现传统礼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②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处处是景,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③宏村“枕山、环水、面屏”,被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④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成就巨大,《唐肃宗宴官图》就是其中的精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增长的临床药物需要,两宋政府在历代医药行政管理基础上进行多次药政改革。多次修订本草,北宋974年,宋太祖亲为《开宝重定本草》作序,宋仁宗嘉祐六年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央设立了翰林医官院,掌管官吏军民疾病,后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场所;同时地方上增设药局,以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专门设立了“收卖药材所”,并设立药官鉴验药材的优劣真假,严禁将不良的药物制成熟药,实行药物销售的国家专营政策。百姓不能及时买药物、误病情,则杖责一百。南宋孝宗隆兴二年,两淮瘟疫流行,朝廷命令和剂局(掌管配制药品出卖)赈灾药四万帖,派使臣遍诣两淮州县乡村散给。京城药局的五个门市每年上交四十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67%。

——摘编自郭慧《宋代药政革新的社会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药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药政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

材料二《左传》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

材料三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为发现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与迁移的原因,某学者制作了如下示意图。

观察图,概括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2017-09-16更新 | 4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已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实。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巧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1)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厂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材料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图11
(2)图11显示,美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顶点出现在1870年前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城市化进程有—次急剧加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原因。
材料三: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2016-11-18更新 | 9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三校201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1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略矮小。
材料二 图1为北京四合院平面结构图,四合院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图2为2012年开盘的深圳某楼盘户型结构图。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户型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古今中国人住宅观进行比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