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状况。

名称内容
农业区划古代中国分为北方____农业区和南方____农业区
耕作方式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农夫____;战国以后,随着____、____的推广,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个体小农经济形态
农业政策为了巩固统治,秦以后的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灌溉系统秦国的____、西汉的____渠都是水利工程的代表
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北方____和南方____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1)上列表格共9个空格,完成6个空格。
(2)试对小农经济、重农抑商(二选一),进行历史解释。(要求:解释具体明确,简明扼要,切中要害,逻辑清晰)
2024-01-1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工业化的历史分期,学者们历来众说纷纭。 比利时雅克·斯佩伊博士主张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工业革命阶段称为工业化第一阶段,将电气化阶段称作工业化第二阶段。将工业化第一阶段前的手工工业时期称为工业化前阶段,将工业化第二阶段以后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阶段称为工业化后阶段。 苏联斯·阿·海因曼以工业的机器体系为中心,把工业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建立时期,把电气化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进一步扩大时期,把现代科技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自动化时期。德国于尔根·库钦斯基认为,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是1540—1640年,第二次革命是1760—1860年的伟大的工业革命,第三次革命是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技术革命,第四次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

——摘编自文暖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分期问题当议》

材料二在18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英国,但总量仍然与英国有差距。 下面两个表格是两国在18、19世纪某些时候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

表1   1700年左右与1789年左右英国和法国的人均收入(单位:英镑)

总体农业工业与贸易
英国法国英国法国英国法国
1700年左右7.284.383.983.273.281.18
1789年左右11.957.75.315.296.512.42
增长幅度(%)6576346199120

表2   英国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

印度的手工纺纱者(18世纪)50000(100磅棉花纺纱需要的小时)
克朗普顿的骡机(1780年)2000
100锭的骡机(约1790年)1000
动力辅助的骡机(约1795年)300
罗伯特的自动骡机(约1825年)135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者们在工业化历史分期主张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划分工业化的历史分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1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长宁道路寻踪。

道路沿革,往往与所在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等联系密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小生活在长宁的郝同学试图通过对周边道路沿革的探究,发掘长宁乡土史、管窥上海城市史。郝同学首先查阅到了长宁部分路名前后变化信息,整理成如下表格:

原路名路名来源1943年改名1945年后名1949年后名
白利南路英国驻沪领事长宁路
忆定盘路“爱丁堡”音译江苏路
大西路Great Westen意译长安路中正西路延安西路
安和寺路来华英使阿美士德察哈尔路法华路新华路
林肯路美国总统天山路
开士威克路工部局总董陕西路凯旋路
佑尼干路美驻沪领事仙霞路
霞飞路一战法国元帅泰山路林森中路淮海中路
1:以上道路均为西方租界越界筑路的产物,即租界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以界外筑路达到蚕食华界,扩张租界的目的。
2:工部局为(美英为主的)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
3:林森,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1)根据1943年前的路名及注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
A.路名意在普及西方历史知识B.可见长宁为上海最早的租界
C.只有英美两国进行租界扩张D.体现西方殖民者的自大傲慢
(2)与开士威克路改名“凯旋路”有关的战争是(     )(单选)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越南战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道路改名“淮海中路”“延安西路”,主要原因有(     )(双选)
A.去除反动政府人名B.革除殖民主义残余
C.统一地名命名规范D.纪念革命战争地名

郝同学又发现不同于如表的一些道路,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相关历史沿革。

道路1:法华镇路、种德桥路、香花桥路——李枞泾为苏州河干流,北宋初泾北建法华寺,乡民聚寺而居。宋室南渡后,大量黎民移居,民宅商肆沿河展开,渐成集市,李枞泾成货物集散要道。明代后,得益于松江棉纺织发达,此地成为商品集散地,形成法华镇。至清乾嘉至盛,号“沪西首镇”。近代以来,历经太平天国、八一三等变故,居民离散。加之河流淤塞,法华镇逐渐萧条。解放后,市政府填浜筑路,称法华镇路,原河上种德桥、香花桥亦改为路名。

(4)根据材料,归纳法华镇兴衰的原因。

道路2:中山环路——因租界割裂华界南市与闸北,需建绕租界连接两地的环路;同时达到箍起租界,禁止其不断越界筑路的目的。1927年环路辟筑,1949年前。中山西路即环路长宁部分。50年代,环路拓宽延伸,成交通大动脉,环路外新筑道路以区所在位置对应中国版图方位的各省县市命名(长宁属市区正西偏南,对应贵州省地名)。20世纪末沿环路筑高架“内环线”。

(5)根据材料,归纳中山环路修筑的动机。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动机产生的时代环境。
(6)根据中山环路外新筑道路命名法则,可以判断筑于50年代后的道路有(     )(双选)
A.遵义路B.华山路C.番禺路D.茅台路
(7)纵观这些道路的沿革,你认为长宁在上海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分别具有何种独特地位?
2023-12-15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某中学历史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他们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蓝勇《中国川菜史》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关于辣椒的部分早期记载。

名称时间地点记载及出处
番椒万历十九年(1591)浙江《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东《群芳谱》:“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
辣茄康熙三十三年(1694)浙江《杭州府志》:“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俗名辣茄,不可食。”
海椒康熙六十一年(1722)贵州《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辣椒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广西通志》:“每食烂饭,辣椒为盐。”
秦椒乾隆九年(1744)陕西《直隶商州志》:“结角似牛角,生青熟红,籽白,味极辣。”
黔椒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川《城口厅志》:“黔椒,其种出自黔省,俗名辣子,一名海椒……可面可食可淹以佐食。”

材料二     史料记载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川人喜好的“三香”。随着辣椒传入,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造成了川菜以麻辣为突出味型,兼重各种辛香味型的特色。……自乾隆年间开始,辣椒就逐渐代替了食菜萸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到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方志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载。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和土壤,收获期长达半年。光绪《南溪县乡土志》记载,辣椒“二月播子,四月移植”,“粪尤忌晨,初耨治,惟以水和溺注之”。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品种各异的辣椒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摘编自于帅《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中能得出辣椒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哪些推论?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期以来川渝地区食辣之风兴盛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记载。从秦至唐,政府主导下的城墙营建逐步成熟,由城外往里看:第一层是城市外围的高大城墙——外城廓;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城墙的质量、高度是最高级别的。城门的设置上,无论城墙的轮廓是何形态,城门都按方位开四门、六门或九门,体现了我国古代“礼制”思想以及儒家的四方观念。此外,城门外还加筑“瓮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在一些水灾频发的地区,瓮城还可以减小对城内的破坏。明清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城内迁出,城外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出现了“模糊地带”,城墙也不再是绝对的标志物了。

—摘编自王筠、邱厚梁《浅析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作为城市象征物的城墙见证了我国城市空间的转型。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城墙变迁的信息。

时间城市城墙的变迁
1907年杭州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去清泰门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州拆城之始。
1927年苏州改造旧城门、增开新城门,并将与城门相连的道路开始拓宽改建。
1927年南京南京城墙“拆”与“保”引发社会各界争论。徐悲鸿发表《对南京拆城的感想》,反对强烈,直斥拆城是“续貂之举”。
1982年西安首次提出古城保护的口号,确定了“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园林”环城建设方案。

—摘编自郭婷《城墙的命运—20世纪中国城市空间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墙修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城墙变迁的主要方式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024-0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政策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非典”爆发时期(1978一2003年)发展卫生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时期(2003-2015年)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尝试实现城乡间、区域间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公共卫生体系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通过立法得以保障
“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时期(2015年至今)“健康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实现从宏观卫生制度建设向日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塑的转变是“健康中国”战略从高屋建瓴到落地生根的题中之意

——摘编自李洁《从“制度”到“生活”:新中国70年来公共卫生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政策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前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2023-11-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纽绅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山东青岛·期中
7 .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约2500万—1亿人死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事后的科研表明,流感第一个病例于1918年春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城的军营,随后因美国参战而传播至欧洲。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美德和所有欧洲参战国,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一切可能有损于前线士气的事情都不允许报道,更不允许把区域流感渲染成“瘟疫”。整个欧洲,只有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不受管制,他们也不用报道战争,每天就报道自家的流感情况,全球媒体也迅速跟进,甚至还给西班牙流感病毒起了一个名字,叫“西班牙流感”。就这样,媒体确定了这个名字,并且流传。

材料二   德国将军鲁登道夫在一战回忆录中写道:“这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参谋人员对流感病例数目的详述,以及他们对部队糟糕情况的抱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西班牙流感”与一战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班牙流感”第二波次传播的特点。
(3)若要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修正“西班牙流感”这个名称,请你从下表中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最适合修正“西班牙流感”名称的材料此材料适合使用的理由
1918年各国卫生单位的疫情记录
1918年各国疫情新闻报道的内容
1918年西班牙的疫情升降曲线图

2023-11-16更新 | 148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四区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下表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2022年底,马铃薯制品生产能力达 70余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马铃薯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 “营养薯”,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摘编自王朝霞《“小土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铃薯推广开发为例,说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可借鉴的经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1902—1912 年《大公报》中刊载的一些医学广告。《大公报》创刊于1902 年,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刊载了大量的医学广告。其所刊载的西医广告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医学学科概念,代表性的眼科广告有“西国医眼”“大学眼药”“共济医院广告”等,代表性的牙科广告有“牙医周相臣”“金刚石老牌牙粉”“小松崎齿科病院”等。

从广告看社会变迁

标题内容
狮子牌牙粉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
西医妙技本邑某绅之夫人,患噎膈症,将及一年。屡延华医调治,毫无寸效,至今正几至滴水不能下咽,殆濒于死矣。嗣请法国医士—北洋医学堂总教习纳君玉成设法医治,纳君谓:“如用药调治,恐收效迟”,乃用以胶皮管探入病人喉中尺余,毫不觉其痛苦,但觉胃口稍涨。将胶皮管提出,立刻即能食饮,渐渐可以复元矣。西医之妙,真有非华医所能望其项背者
直隶全省禁烟总局设立戒烟医院告示为出示晓谕,专照得本局办理全省禁烟事务,应设戒烟医院总理医务事宜,并遵照政务处章程官制方药……自示之后,无论绅商士庶,均须立志戒烟,到院报名医治,并照章发给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大公报》刊载医学广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公报》刊载的医学广告蕴含的历史价值。
2024-01-01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十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上海县(今属闵行区)人褚华对农家棉业经营的记载。

环节概况
植棉“邑种棉花自海峤来……今遍地皆是。农家赖其利,与稻麦等”
卖花“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白砂糖)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只)买花衣(皮棉)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乡农负担求售者,肩相摩袂相接焉”
轧花“搅车今谓之轧车,以木为之……有柄在车之左,以右手运其机……有轮在车之右,以左足运其机”
纺纱“以一手摇轮,一手曳(拽)棉条而成一缕,小儿女用以消夜伴织而已”
织布“凡布密而狭者为小布……疏而阔长者为稀布……极细者为飞花布……”
染布“染工有蓝坊……红坊……漂坊……杂色坊……”
卖布“近(秦晋)商人乃自募会计之徒,出银米采择,而邑之所利者,惟房屋租息而已”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17年(1895-1913年)内,国内华商纱厂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1914-1922年,国内华资纱布厂新设54家,其中在1920~1922年开设的有39家,3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过1895-1913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的原料,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

——摘编自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乾隆时期上海县(今属闵行区)棉业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3-04-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