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居民死于天花的比例从1771—1780年的每年5‰以上,下降到1801—1810年的2‰,到1831—1835年,则下降到0.83‰。

——摘编自T.H.马歇尔《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争议现状评述》

材料二   由二等面粉制成的重8磅11盎司的面包,价格为1先令的时候,每个贫穷和勤劳的人为了他自己的生计,或由他本人或其家庭的劳动提供,或者从济贫税中补助,每周必须得到3先令的生活费;供养他的妻子及家庭每个其他成员需要1先令6便士。

……

以此类推,按面包价格涨落为依据来确定他们的生活费,(即是说),以1先令为基数,在1先令以上,面包每涨1便士,对每个穷人本人来说得3便士,对其家庭每个其他成员来说得1便士。

——摘编自济贫决议(1795年)

材料三   英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年份

1751—1760

1761—

1770

1771—

1780

1781—

1790

1791—

1800

1801—

1810

1811—

1820

1821—

1830

1831—

1840

死亡率(‰)

30.3

30.0

31.1

28.6

26.9

23.9

21.1

22.6

23.4

——摘编自D.V.格拉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和人口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解读时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北京四合院(如图)的住宅形式同院中的人际关系一样,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缩影。就拿房屋分配来说,正房永远是长辈的起居室,仆人永远住在最小的最不起眼的房间。家中晚辈的起居室也是根据昭穆次序排列。


——摘编自郑凯曰《四合院中的审美文化精神研究——以北京、陕西、山西为例》

史料二   古希腊建筑中,神庙(如图)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它是最为突出的地方,又是城邦公共活动的中心,公民集会、讨论国家大事都在这里。该建筑各部分的比例与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根本依据……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


——摘编自王颖轶《浅论古希腊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建筑艺术》


【探究】
提取史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社会的角度进行中西比较。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024-02-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交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交通的发展、变迁、进步是社会进步轨迹的表征。古代的陆路、运河、近海运输,近代以来的铁路、汽车、航空、远洋运输等方式无不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交通的开辟与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强盛,有利于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摘编自《交通社会学》研究课题组《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任选一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或就中外交通的总体发展,自拟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2-0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某教师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设计的关于“宋朝”历史的教学思路。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主题:“流动”的宋王朝

立意立意依据
江海奔流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
百物周流繁华的城市、新生的纸币、和平的榷场、跨海的丝路
重心南流形成了江东经济甲天下,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新格局,引发了东南科举冠天下的文化新趋势
四民合流科举竞流、婚姻交流、土地转流

——摘编自苗颖《“流动”的王朝》


参照材料主题设计思路,围绕“‘流动’的____________”提炼一个中国近代史发展主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可从时段、群体或发展特点等角度提炼主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2-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从大的发展趋向上具有一定向度,并涉及全方位、多层面、结构性转变。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而言,是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商业形态转向;从政治体制而言,是从传统皇权官僚体制向近代民主宪政体制转向;从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是从封闭自足向开放交汇、力争做自由平等的现代世界一员的转向。这是宏观而言的社会转型的主线。从微观而言,衣食住行、社会风习和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等内容,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面貌,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点。

——摘编自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请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宏观与微观转型”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5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蒸汽机等引发了第一次机器革命,计算机和其他数字技术正在引发第二次机器革命。置于摩擦生火、文字的发明、蒸汽机直至当今AI机器这种长时段人类进化史,一部机器创造史,就是人类不断把动能与智能从自身生物性人身限制中解放出来而迈向自由王国的进步史。

——摘编自刘方喜《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等


解读材料,围绕“机器革命”提炼出一个历史结论,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炼出的历史结论,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4-0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目录子目关键词摘编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
集镇的出现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
城市的产生功能、布局、典型代表
世界各地的民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演进工业革命
居住条件的改变居住、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交通、贫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
2024-02-01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都城选址这一问题,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做过不少研究。这些研究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认为,在王朝定都过程中,自始至终有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第二类研究认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城选址的影响因素是有所差异的,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段进行分析。下面为中国自秦至清的都城变迁图。


——摘编自赵红军等《谁影响了中国历代都城地理位置的兴衰变迁?—一个基于量化经济史的实证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这一主题就某个时段或总体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1-31更新 | 9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古代都城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不仅受古代统治者的个人决策影响,还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其二、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都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三、古代都城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地理位置与政治权力集中。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选址于具有战略地位和交通优势的地方。二是城市布局与政治象征。古代都城的宫殿、祭祀场所、政府机构等建筑的布局往往注重统治者威望和政治秩序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的文化思想理念和社会制度。三是文化交流与知识输出。都城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输出的中心。

其四、古代都城的经济活动与宗教文化。都城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人、手工工匠和农民等聚居,促进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催生出市场和工坊等。

——摘编自杜尚远《历史地理学视域下的古代都城文化探究》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观点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照抄材料)
2024-01-3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元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0 . 【国际贸易】

材料   

——摘编自《激进的变革: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第三次解绑”的技术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贸易”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